近年來,航班誤點早已成家常便飯,旅客與民航服務之間的矛盾也從未消停。對此,中國民航局發出《航班延誤整治專題會議紀要》及《關于進一步做好航班延誤時旅客醫療服務工作的通知》,作出上述規定應該說是正面回應。只是,這種良好的初衷依然讓人憂心忡忡:會不會只是“紙上談兵”?事實上,就連航空公司方面也對“關艙門30分鐘的航班優先放行”規定的可行性提出擔心,因為延誤后的航班較難得到具體起飛時間。
站在旅客的立場,等候的時間越短越好,從這個角度而言,設立“延誤超過2小時的航班優先安排起飛”、“關艙后30分鐘內起飛”的規定有助于改善民航形象。可為什么民眾不看好,民航公司也心懷擔憂?實現“關艙后30分鐘內起飛”難在哪里?
一般而言,造成航班延誤的原因主要有惡劣天氣、航班過于集中、其他航空用戶對空域的使用,使得民航在日常航班運行中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流量控制。據民航局統計,近幾年,流量控制導致航班不正常的情況有所增長,特別是北京以及珠三角等地繁忙機場起降的航班。
顯然,要想從根本上控制航班延誤率,實現“關艙后30分鐘內起飛”的目標,民航亟須破解流量控制的瓶頸:一方面,民航方面需要應用新技術,采取精細化管理,減少因流量控制造成的航班延誤;另一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推進空域改革,即空域管理體制改革的推進、空域管理手段的提升和空域結構的優化。
可以預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未來,民航將面臨更大需求,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航服務的癥結,勢必會影響到自身的發展壯大,失去把握機遇的機會。如今,要想實現“關艙后30分鐘內起飛”的目標,更是不能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