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城市文脈,首先要保護好既有的歷史信息。而這些信息存留于城市肌理當中,在建筑里,在一磚一瓦中。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先后經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通過和修訂,公布了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提出了“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概念,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規章制度……隨著各項制度的建立和細化,政府部門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的作用得以不斷強化。
據住建部資料統計,截至目前,國務院已公布134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已分6批公布了25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即將公布第7批約60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有24個省(區、市)公布了176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469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各地還探索將各種文化遺產類型納入保護體系。
不過,在這一漫長的過程中,除了已經被納入保護體系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對于大量優秀卻未被鑒定為文物的老建筑,在很多地方“一拆了之”的思維一直如跗骨之蛆,對歷史文脈造成了嚴重破壞。在“舊城改造”中,一些城市的大拆大建,不僅破壞了原有的社會組織結構,而且使很多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歷史建筑和歷史文化名街遭到滅頂之災。單一的現代建筑形式,如同外來生物一般野蠻侵襲,而其中的動因又是復雜的,往往既有觀念上的認識偏頗,又有政治、經濟利益的驅動。
故宮曾差點被拆,拆遷之痛數不勝數
當代中國城市改造歷史上,無數“一拆了之”的痛,釘在人們的記憶中。1950年代梁思成先生為北京拆掉老城墻所流的眼淚,至今回想,仍然燙得人心發痛。
1956年,曾經的東直門城樓和箭樓,拆成平地只花了十幾天。1958年《人民日報》刊發《束縛城市發展的城墻》一文中這樣結尾:“讓我們用大家喜愛的義務勞動的形式,拔除這個障礙物吧!”
故宮也曾差點遭遇被拆的命運。1958年《北京市總體規劃說明(草稿)》有這樣的表述:“故宮要著手改建?!薄兑巹澱f明》具體提出:“把天安門廣場、故宮、中山公園、文化宮、景山、北海、什剎海、積水潭、前三門護城河等地組織起來,拆除部分房屋,擴大綠地面積,使成為市中心的一個大花園,在節日作為百萬群眾盡情歡樂的地方?!?/p>
1960年代,北京的舊城改造工程如火如荼,有領導說:“故宮是給皇帝老子蓋的,能否改為中央政府辦公大樓?”1964年,六家設計單位曾根據北京市領導的意見,對故宮的進一步改造制定規劃,建議拆故宮建中央大樓,甚至要把故宮、中南海、南河沿以西民房全拆,全部改建。所幸1967年周恩來派軍隊進駐故宮博物院。
濟南老火車站模型
濟南老火車站曾被譽為“遠東第一站”。這座帶有哥特式風格的圓頂火車站始建于1908年,1912年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山東建筑大學教授張潤武在《濟南老建筑》中評價說:“濟南火車站不論是群體的組合,還是建筑個體的造型,乃至精美的細節部分,都不愧為20世紀初世界上優秀的交通建筑,是當時中國可與歐洲著名火車站相媲美的建筑作品?!?/p>
1992年,在一片反對聲中,濟南老火車站被拆除??陀^來看,當時濟南老火車站確實已不堪重負,高峰期擁擠的人群幾乎進不了站。于是,濟南火車站“重建”被提上議程。1991年原鐵道部正式批復,同意拆除濟南老火車站,時任濟南市和山東省領導也答復鐘樓不再保留。坊間也有另一傳言,是因為“老火車站是殖民地建筑”。據公開報道,一位攝影師稱,他曾問過當時濟南鐵路局主要領導:為什么一定要拆老火車站?對方的回答“那個車站是殖民地建筑,留著干什么用?”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樣的思維顯然太過狹隘,但當時卻代表了很多領導干部的思維。他們的邏輯是這是列強侵華的象征,不如拆了,就不信建不過殖民者,根本沒有歷史文化的概念。而且,而且當時的文保單位總量很少,只有革命遺址、古代建筑等才算文保建筑,近代建筑被忽視了,濟南老火車站也沒有被列入文保范疇。
拆除中的浙江紹興千年古剎開元寺大殿
拆除中的鄭州南乾元街75號
梳理近40年來的城市發展史,類似的事件各地都有發生。比如曾作為武漢標志性建筑屹立40年的武漢展覽館老館,前身是1956年建成的武漢中蘇友好宮, 1995年那經典的前蘇聯風格建筑被炸毀,有關部門的一份文件這樣簡單解釋:“武漢展覽館是五十年代前蘇聯在我市建設的重要標志性的建筑,但經過近四十載的風雨侵蝕,展覽館建筑正常使用受到了影響?!?/p>
由于東南亞經濟危機,武漢展覽館的重建因臺商撤資而中斷,1999年冬,被炸掉近五年之后,新館才終于重建,2001年完工的新館,是一座以玻璃幕墻為主的現代建筑,其造型經常被武漢人吐槽,老建筑的歷史感蕩然無存。
湖北省襄陽北街是襄陽市的歷史文化街區
時代飛速發展,但歷史建筑被拆的命運卻并未被有效阻擋。2009年12月,22名文保志愿者向天津市河東區文化和旅游局遞交了《關于將天津市河東區九經路38號俄租界陸軍醫院舊址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的申請書》。不久,得到的正式答復函中稱,該建筑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較高,區政府已決定將其列入河東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工作范圍。然而沒過幾個月,這座建筑卻成為一片廢墟。對此當地負責人的解釋是:“納入‘三普’范圍,不等于就是文物了”“反正不是我們拆的”。
2012年8月,媒體曝出,浙江紹興,千年古剎開元寺的大殿,被房地產企業拆得只剩下一個骨架。2013年,鄭州為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大型商務區,南乾元街75號院被拆除。南乾元街75號為鄭州市2009年公布的首批優秀近現代建筑之一,又是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進入河南省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的不可移動文物。這雙重保護身份沒能改變南乾元街75號院被拆除的命運,有人稱也是因為其不符合相關標準,未被列入文保單位。而優秀近現代建筑以及保護條例,皆是地方部門出臺的文件,并不具備法律效力。
建假古董,文脈再添新傷
與“一拆了之”相對應的是拆舊建新,拆除真遺存,假設假古董。這對于城市文脈也是一種巨大的傷害。
湖北省襄陽北街是襄陽市的歷史文化街區,其歷史可追溯至商周時期,1991年,當地將其改建為一條設有300多間門面的仿明清建筑風格的文化商業步行街。長期以來,青磚灰墻間,“東北餃子館”“鄉村鍋巴飯”等霓虹燈招牌不停閃爍。雷同的街邊小吃和服裝品牌,與其他商業街別無二致,過度商業開發嚴重破壞了歷史文化風貌。
而上世紀90年代后期,周莊、麗江等歷史城鎮的風貌保護和旅游開發取得了較大成功,引發了全國性“古鎮熱”。其中有些地方積極保護文化遺產、合理開發利用古鎮資源;但也有很多地方盲目模仿、過度開發、重復建設。還有些地方,卻全憑一些傳說,甚至不惜編造故事,大量開發“假古董”和人造景觀,攫取短期效益。
上海巨鹿路老洋房
假古董虛火的同時,很多真文物卻落寞著,因年久失修而凋敝乃至消失。記者采訪發現,一座始建于宋代的古橋年久失修殘破坍塌,卻沒及時修繕。當地有干部稱 “維護古橋成本太高,等它塌了后修個新的“仿古橋”。
放眼全國,在發展任務以及GDP指標的驅使之下,類現象絕非個案。不少地方熱衷于引進“仿古文化一條街”等投資項目,真正的古街區卻維護不力。用鋼筋水泥結構刷上一層涂料的“假古董”,取代古樸而韻味十足的老建筑。在他們看來,仿古建筑是最“高效”的方式:外表看似古韻十足,似乎也沒破壞歷史原貌,投資下去省時省錢,仿佛是“一舉多得”的好事。背后的邏輯恰是貪快的“扭曲政績觀”。不論“假古董”還是“仿古街區”,幾個月就能拿出來對外展示“政績”,而對于古建筑“修舊如舊”的長期維護,對于古街區、古文化細節性的保護費時又費力,領導不容易看到,對自己的政績沒什么加分作用,何必“吃力不討好”呢?
近年來,國家對于城市文脈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曾說“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引發廣泛關注。
杭州西湖邊上的“秋水山莊”
習近平對于城市文脈的思考也是一以貫之的。早在2002年總書記他就曾寫道:“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保護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傳統風貌和個性?,F在許多城市在開發建設中,毀掉許多古建筑,搬來許多洋建筑,城市逐漸失去個性。在城市建設開發時,應注意吸收傳統建筑的語言,這有利于保持城市的個性?!?/p>
相關主管部門多次發聲通報文物行政執法與安全監管工作情況。2017年9月,住建部下發通知,明確要求各地加強對歷史建筑的嚴格保護,嚴禁隨意拆除和破壞已確定為歷史建筑的老房子、近現代建筑和工業遺產,不拆真遺存,不建假古董。這一通知無疑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老建筑修復面臨多重瓶頸
2017年6月,媒體曝光了上海巨鹿路888號老洋房被違規拆除的消息,這座百年老洋房直至被完全拆除乃至新建之后,才進入公眾視野,整個過程中也并未遭遇相關部門的及時干預,由此可見保護上的巨大漏洞。
巨鹿路888號處于歷史風貌保護區內,在1999年被上海市政府列為上海優秀歷史建筑。2015年,這座老洋房以8380萬元的價格成交易主,折合單價26.48萬元,成為當年滬上的單價樓王,新業主為一個90后海歸女孩。該事件曝光后,經過兩個星期調查,對違法行為人王某罰款人民幣3050萬元,責令其在10個月內恢復建筑原狀;對2個政府責任部門及10名責任人員嚴肅問責。
因為一處被拆的歷史保護建筑開出如此力度的罰單,在上海乃至全國范圍都可謂是空前的,充分反映了上海對此事的高度重視。然而,一個不得不提的問題是,賠償能夠彌補老建筑被損毀的損失嗎?修復原樣又豈是那么簡單的事?多位建筑專業人士認為,由于巨鹿路888號原本是磚混結構,所以原建筑不存在修繕、修復的可能性,“拆了就是拆了”。以往,有些老建筑需要平移,從拆除開始就需要專業人士介入,要有圖紙、有規劃,每塊磚頭、每個部件都要編號,然后才能在其他地方進行復建。巨鹿路888號只能通過使用現代材料進行仿古,再造出來“假古董”。這是不可逆轉之痛,是違法違規以及監管部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所造成的代價。
還有很多老建筑因資金、政策等問題難以修復,缺乏相應的補償機制,出現產權人只承擔責任而享受不到權益的情況。比如2011年,荊州市政府與當地歷史文化街區三義街居民簽訂了《荊州市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協議》,對房屋所有人提出了具體要求,而對甲方荊州市人民政府,只提出根據實際情況給予乙方適當補助。有住戶反映,家中所住百年老屋年久失修,2014年墻體出現傾斜,急需維修,但由于房屋被評為荊州市優秀歷史建筑,維修受到有關方面阻撓,此后多次向上反映問題,才獲準修葺房屋,房子修好很長時間,補貼款都沒發下來。
另外,老建筑應該修復到什么地步,也是一個問題。2016年4月,杭州西湖邊上的“秋水山莊”引發廣泛關注,其門樓被刷成了黃墻紅字,網友稱之為“土豪金”。杭州市園文部門表示:秋水山莊作為杭州市文物保護點,應該經過報備或報批程序后才能實施保護性維護或修繕。隨后,時任杭州市政府副市長的項永丹表示,“秋水山莊”整治中出現的問題,暴露了杭州城市精細化管理中的短板。各單位在環境整治中要高度重視、慎重對待歷史建筑的修繕;認真落實專家參與的嚴格審核機制。
2014年7月,廣州市大新路象牙街24號被曝光違反要求,拆除臨街立面,而該建筑是已掛牌的歷史建筑。2016年9月,廣州市越秀區城市管理局依照相關規定,對責任人開出罰款17.1萬元的行政處罰。這也是廣州對首宗擅自拆除歷史建筑案進行處罰。而后,業主重新編制修繕設計方案,規劃部門也提出修改意見。
2018年8月重修完畢,但專家指出,修繕情況與經批準的設計方案有多處不符。歷史建筑修繕工程沒有強制的資質規定,若面積小于300平方米的小規模工程也無監理制度。因此,業主聘請的施工單位通常不具備古建筑修繕經驗,施工過程又缺乏專業性的管理,加之工程造價標準普遍偏低,所以難免會出現“不按套路走”的問題。
可見,即便在相關部門介入后,“修舊不如舊”的問題依舊嚴峻。尤其是,如今住建部《通知》中提到了“對既有建筑進行改造”“提高既有建筑的適用性、實用性和舒適性”等內容,對此更應予以高度重視,尋求妥善解決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