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副院長、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專家顧問李迪華最近很“火”:他在網絡平臺發表的演講《“與人為敵”的人居環境》被刷屏,引發人們強烈共鳴。他在整場演講中用了咆哮一樣的風格,目的就是為了強調、強調、再強調。“我一直在講愛默生的一句話:你的善良必須有一點鋒芒,不然就等于零。”
李教授將問題直指如今的市政建設中屢見不鮮的違背常識之處:一個自行車把手出現在人行道護欄上,孕婦行走時包掛在上面絆了一下;新修好的大學食堂樓梯旁砌了個高臺缺少一個護欄,學生擁擠時會十分危險……他控訴改造得很窄的人行道、蟄伏在十字路口的報刊亭、橫亙在路中間的鋒利鐵絲……
李教授說:沒發生惡性事件時,會有人覺得事情小,做這些有點吹毛求疵。而出了事就是百分之百。我路過一個路口,很多自行車停在路邊鎖在護欄上。一個孕婦走過去,背包掛在車把上,她絆了一下。幸虧她動作敏捷、沒有摔倒。我打電話給城管,城管推了,我又打電話給市民熱線,得到了反饋。”所有人都說,這事不大。這個孕婦也說不是第一次,習慣了。我做的事情是防患于未然,難道真的要等一個孕婦摔倒,傷及肚子里的孩子,社會才重視這個問題嗎?”
許多人平時也會注意到這些不宜人的設計,但可能抱怨兩句就選擇了不作為和忍耐。最近廣州大雨有人因觸電身亡,就是因市政小事引發的人命大事。李迪華用親身經歷告訴人們,只要有行動,改變是可以發生的。一個電話如果不管用,一千個、一萬個電話還不管用嗎?
李迪華從事相關研究教學已滿20年。每個學期,他帶著學生租上輪椅、嬰兒車,走到大街小巷去體驗,體驗城市里平時感受不到的細節,總結出四個字:寸步難行。他說:對于城市設計來說,讓人生活在一個安全便捷的城市環境中,這應該是我們工作的一個最高要求。但現實中很多設計是缺位的,或者是特別簡單粗糙。城市環境質量代表了政府服務水平或服務品質,絕非小事。
他認為:中國人不善于反饋。這一次沒受到傷害的人,或許覺得這條路天天走,又不是天天下雨,而且就算下雨繞開走就行了。要知道如果涉及城市公共環境方面的生命侵害,政府、社區、物業,所有提供服務的單位都要負責。在法律上也有明確的民事責任界定,比如《人身權利侵害保護法》,如果有人往下扔東西砸到人來源不明,全樓都要負責,除非能提供不在場證明。
多家媒體進一步采訪了李迪華,并發表評論認為:李迪華引導我們重新認識到,什么才是合格的城市設計,什么才是美好的城市生活。李迪華的演講是一堂有益的啟蒙課,他盡到一名教師對學生的義務,也盡到了一名知識分子對社會的責任。如何把我們的城市從“與人為敵”改造成“與人為友”?這個問題可以被稱為“李迪華之問”。解答這個問題,需要千千萬萬個李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