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廢棄(Zero waste)是指在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各種廢棄物,可以作為其他產業的原料加以利用,實現生活垃圾再利用的最大化。這是在國際上剛剛興起不久的先進環保理念,不曾想這個“不產生垃圾的零廢棄夢想”竟然在遙遠的青藏高原,在一位從閉關洞中走出的堪布(佛學博士)帶領下,被一群牧人們真正的實現了。
三江源里的尖作村曾經垃圾堆積如山
三江源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是我國和亞洲各國的20億人口提供水源,有“中華水塔”之稱,也是對全球氣候變化反應最敏感的區域之一,其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極具保護價值。尖作村,位于三江源瀾滄江的源區,平均海拔4100米,屬青海省玉樹囊謙縣,以畜牧業為主。
2016年以前,尖作村同藏區其他地方一樣,陷入了追逐消費廉價低劣工業產品的危機牧人們不重視本有的畜牧業有機食品及傳統的生產生活用具的使用。“以前村里有兩家小賣部,過年這一家買了一箱飲料,另一家就要買兩箱,大家互相之間會攀比。”村民尖才回憶道。村民們爭相購買垃圾食品,并將瓶子和塑料包裝隨意的丟棄在草原上,污染了土地和水源。“我家一年大概有四、五頭牛會因為誤食塑料垃圾而死,把牛胃剖開里面全是塑料袋。”
降央西然堪布在閉關洞前
他從修行洞里走出,創建高原上的環保學堂
尖作村里有一位閉關多年的堪布名叫降央西然,是當地很有威望的藏醫及禪修大師,他從閉關洞出來后,多年來堅持為牧人們免費看病。2012年起,堪布接觸到青海省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SGR)的綠色健康項目,并于2013年成為SGR和阿拉善SEE的環保人。
堪布意識到,外來垃圾已經威脅到三江源地區的自然環境和野生動物,隨手丟棄的垃圾成為幾代人生命期間都無法降解的“毒瘤”,污染了土壤大地,嚴重影響牧人們的生活環境與健康。因此,他決定引導牧人們回歸本有的健康生活方式。
2016年4月25日,降央西燃堪布組織德迦寺、德迦尼姑寺及村里54戶人家,在SGR的指導下,成立了“德迦環保學堂”,并為所在社區設立了三個重要目標:“零廢棄”、利他之心、有機綠色食品。
德迦環保學堂成立之初,堪布親自帶隊,組織大家清理草原上的垃圾,并以身作則,徒手把垃圾一件件放入垃圾袋中。2016年,德迦環保學堂帶領社區牧民共清理了25車垃圾。堪布意識到,撿垃圾、燒垃圾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各家各戶的消費是垃圾產生的源頭,只有大家不使用塑料制品、不食用垃圾食品,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當地牧民還在德迦環保學堂組織下,形成了植物、野生動物、水源和鳥類監測巡護小組及生命與生態道德教育小組。
“零廢棄”社區建設,困難重重、任重道遠
零塑料的生活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村民扎西么杰說:“要做到零塑料,意味著我要重建我的家。堪布鼓勵我們收集使用祖輩傳下的生活用具,我們家有45個塑料制品,要花許多錢把它們全部換成木頭的、布的,換成我們祖祖輩輩都在使用的傳統生活用具。”
但通過環保學堂對環保理念的宣傳教育,以及SGR的幫助與培訓,牧人們自愿參與到零廢棄社區的建設中。堪布在兩座寺院以及各個牧戶家里清理塑料用具,總共“沒收”了740件塑料制品,隨后村民們逐步恢復了使用傳統生活用具。
“現在我們去買米買面,都會自己帶著布袋子,不使用商店提供的塑料袋。村里人開的一家小賣部,也在環保學堂的倡導下關門了。作為青海省唯一的一個零塑料社區,我們很自豪。”當地牧人說。
牧民們日常跟堪布一同到山上采藏藥,身為藏醫的堪布義務給村民看病,免費提供藏藥。社區內的村民食用當地生產的有機食物,以畜牧為主,自種有機蔬菜、采食野生菌類為輔。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牧民們重拾祖先的器皿,杜絕了塑料和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建設起高原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零廢棄社區。藏區一直難以解決的垃圾問題得到了突破性進展,草原、河流更干凈了,當地人尋回了健康生活與文化傳承。
展廳墻面掛上了記錄德迦社區建設的故事照片。特意選用油畫布材質,照片的壽命也更長,更環保。而懸掛照片的每一根繩子都是德迦尼姑寺的阿尼們親手編織的。是藏地傳統用來編織黑帳篷的牦牛毛線,從收集、梳理,到捻線、阿尼們用了足足半天的時間才完成。
桌子上的花瓶,是用廢紙和塑料瓶做的再生產品,特意從法國帶過來展示,希望零廢棄社區以后會有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環保再生產品,展示給訪客的同時也為當地社區百姓帶來靈感。
從外購二手家具、帶來傳統物品到嘗試廢物利用、舊物改造,學堂布置工作也給當地創造了一個探索零廢棄生活方式。
溫暖舒適的羊毛地毯(公益人士演毅捐贈)與厚重實在的長木桌化身為落地榻榻米,面朝寧靜開闊的山川圖景,堪比南宋的《雪堂客話圖》;散發著歲月痕跡的木制桌椅錯落有致的擺放著,與撿來的高原枯枝干花一起靜候訪客的光臨。
今天的尖作村,非常符合人們對世外桃源的想象:沒有手機網絡信號,遠離喧囂,成群的野生動物,不羈的草原,隱蔽在三江源深處的戀戀群山之外……
無論是尖作村的牧人、修行人、還是到訪的客人,都不能使用或者丟棄塑料制品、塑料包裝,并需要自帶碗筷,臨走時還被邀請“打包”帶走自己產生的垃圾。
眾籌建設“零廢棄環保活動中心”
為了將這種零廢棄模式進行推廣,降央西燃堪布希望在當地社區建設一個“零廢棄環保活動中心”,作為展示、培訓、分享的平臺,也可以讓熱愛環保、希望體驗零廢棄的朋友們有個棲身之所,讓關注三江源生態環境的各界人士前來指導和交流,共同守護亞洲水源二十億人的水源頭。
2017年9月,騰訊“99公益日”,在阿拉善一比一配捐的支持下,三江源保護協會發起了“讓德迦實現零廢棄”的眾籌項目,希望以玉樹地震中廢棄的木材,地板,以及窗子為材料為尖作村建立一座零廢棄環保活動中心。在784位愛心人士的共同支持下,最終籌集到8萬多元資金,主要用于購買建筑材料、室內裝修及相關用具。
中心得到各界的積極支持,登龍云合學校為環保中心捐贈的來自芬蘭的專業生態干廁,糞尿分離,無需沖水,枯枝木屑混合堆肥,實乃解決鄉村廁所衛生和有機肥料循環的利器;東周和五之等三江源志愿者在西寧采購了一批舊家具與舊器皿;堪布、僧尼與牧民們也紛紛從家里帶來傳統的年代久遠的生活用具,堪布從玉樹地震受災的舊房子里收集了舊木料和窗子,展示中心里安裝好的老窗子,每一扇都來自不同的人家。
中心散發著家的溫暖與溫度,等待著有心人一起靜望窗外。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就是青藏高原上第一個真正實現零廢棄的“雪域桃花源”……
大陸首家零浪費商店落戶北京南鑼鼓巷
三江源的“零廢棄中心”在北京也已經有了呼應者,2018年1月,中國大陸首家零浪費商店——THE BULK HOUSE 開業了,目前已經得到天使投資人的青睞。這家位于鼓樓東大街南鑼鼓巷旁的環保商店,致力于建設中國首家倡導零浪費生活的社會企業,通過組織分享零浪費的主題系列活動和內容來引導人們與自然和平共處,并提供一系列日常實用且獨具美感的零浪費好物,旨在幫助人們輕松開啟一站式零浪費生活之旅。THE BULK HOUSE 為了提倡環境保護,加入“1%地球稅” 國際環保組織,將產品售出的1%收入捐獻給這個組織。企業負責人余元說: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向塑料等不可降解物說再見,使我們的生活為地球帶來的負擔降低到最小。
水源和野外保護
雖然目前只一家店,但創辦者充滿雄心壯志,他們希望通過倡導“6R 原則”(拒絕你不需要的物品,避免垃圾的產生;減少你需要的物品;重復利用,物盡其用,讓閑置物品再次利用;維修保養,延長物品的使用壽命;回收物品;堆肥降解那些不能被回收、修理、再用的物品),鼓勵大家選擇一種減少浪費、對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在堪布的創意下,這些剩余的邊角木料后來又成了天然的花盆、別具一格的香插。只要用心留意,便會發現角角落落都是當地的寶物。堪布邀請活佛,每一位環保組長,都貢獻一個老物件,第二天大家爭先恐后的帶來了自家的“老古董”義務放在零廢棄社區供大家使用。
氈帽做的燈罩就是廢物利用、舊物改造的又一個體現,探索零廢棄生活方式,重新發現傳統游牧文化之美。
堪布親手布置的佛堂(還未完全裝飾完畢),他取來寺廟邊挖掘出來的有上千年歷史的瑪尼石刻四臂觀音像供奉在這里,并把把自己最珍貴的藥師佛佛經供奉在佛像左邊,動物組長從家里帶來古老的印經版,穩穩當當地懸掛在右邊。
舊的木地板來自不同的家庭,由囊謙的桑寶和登龍雲合團隊捐贈。看到學堂展廳的布置后,當地百姓又驚又喜:原來舊的家具也這么好看。有牧民甚至邀請東周老師和五之到家里去,希望把自己的家也恢復成以前傳統的樣子。
但實際上,每一位參與其中的伙伴都是設計師。正如五之分享的,“游牧的文化核心就是牧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我們的靈感來源于牧人們千百年來的智慧。未來,大家還打算用二手衣服做拼布的門簾,用當地的石刻技藝做門牌,希望環保中心中融入傳統元素的同時,也可以開放多元的應用來自世界各地的再生設計。”
因為當地不擅長針線縫紉, 在SGR的介紹下將邀請甘寧帕卓巴手工藝合作社來幫忙,將舊衣服、舊布料改造為具有當地特色的窗簾抱枕等生活用品。這樣既能充分利用當地材料、減少長途運輸里程,又能支持帶動鄰居社區的相互發展。
這里將成為當地學習交流的公共空間,也是未來對外傳播零廢棄環保理念的平臺。
它就像一個載體,把這片土地上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傳統游牧生活方式呈現出來。
因此,在布置上,學堂也遵循零廢棄原則,盡量選用二手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