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今天(12月26日)有媒體報道說,昨天,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分組審議國務院關于2016年度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情況的報告,多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關注了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有的委員說,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是中國經濟最大的“灰犀?!?,而該問題年年審計到,但審計后又出現該問題。
昨天也有消息稱,財政部日前在《關于堅決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遏制隱性債務增量情況的報告》中透露,將研究出臺地方債終身問責、倒查責任制度,堅決查處問責違法違規行為。財政部在報告中表示,要堅決打消地方政府認為中央政府會“買單”的幻覺,堅決打消金融機構認為政府會兜底的幻覺。
地方債問題不是新問題。以地方政府在項目投資、城建以及其他方面的投入規??矗S多專業金融分析機構給出的中國地方債規模都很巨大。但是,相關統計機構給出的地方債的數字,從規模上看,則往往是前述數字折上折之后的數字。不過,即使是這樣的數字,也仍然是不小的數字,也仍然是引起“多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關注”的數字。這也正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辜勝阻所說:“看不見的債務或者隱性的債務究竟是多少?是說不清楚的。”他介紹說,前不久一個研究者團隊通過大數據來研究地方政府債務,估計政府的債務特別是隱性債務是非常大的,“負債率100%就是警戒線了,而有些城市的負債率是400%,已經是四倍了”。
據來自國家審計署和財政部的數字,2012—2014年,中國地方政府性債務分別為15.89萬億、17.89萬億和24萬億。今年的最新數字表明,截至12月25日,全國地方政府共發行1132只地方政府債券,總規模為4.35萬億,這個數字與2016年6.05萬億規模相比,還有明顯下降。而明年,按照中金公司的測算,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規模將達到4.1萬億以上,其中待置換規模約1.5萬億(其他金融分析機構推算的待置換規模則約3.5萬億)。如此龐大的地方債規模,已經在相當程度上透資了地方發展潛力。
上述財政部文件指出的地方政府違規舉債的首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官員扭曲的政績觀。地方債規模不斷膨脹且無懼膨脹的邏輯,就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唯GDP是舉,以及相信一旦發生地方債償還危機,中央政府就會出面兜底,或擔保延期或撥付掛賬或代替償付。而相信中央政府會兜底,就是因為地方官員清楚穩定壓倒一切——中央政府無論如何會從維護穩定的角度,為地方債所導致的社會穩定問題埋單。由此,打破這個邏輯,除了轉換增長模式,從注重速度轉換為注重質量以外,也要跳出以往的維穩思維,防止“穩定壓倒一切”變成“一切壓倒穩定”。
正是這個邏輯,使得以GDP速度累積政績的官員,敢于大舉借債,以錢拉動GDP增長;在借GDP增長的鋪墊更上層樓后的官員,其留給下級政府的債務就無人敢過問追責;由此,后任官員也踩著前人晉升的腳步,再行大舉借債……如此,則債務問題引發的穩定問題,就成了官員維護自己政績的問題,“兜底”的邏輯便閉合完成。
對此,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呂薇建議說,“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一方面應該加強對隱性和變相舉債的控制,另一方面要加強對違規舉債的責任追究,預算法中提到地方債務要實行終身負責制和問責制,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責任追究和整改”。辜勝阻委員還建議建立倒查責任,通過個案例的處理,形成一種震懾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