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官員本需“守土有責”,積極主動為停掉的形象工程找出路、想辦法,并最大限度降低震蕩、減少損失,確保經濟社會的平穩有序,是職責所在。
北方某省有1000多個新農村社區停建,建成三四年的房子就撂在那里,沒有人講如何處置;而中部地區一位省級領導落馬后,之前總投資數百億元打造的工業項目隨之爛尾,地方背上沉重的負擔,提供貸款的銀行產生數十億元呆賬壞賬,苦不堪言……
新華社“新華視點”日前調查發現,近年來,全國不少地方紛紛叫停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僅公開報道的就達數百個。然而,一些地方只是“一停了之”,后續處置不力,遲遲未能合理收場,對社會和群眾利益產生“二次傷害”。
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好大喜功,勞民傷財,民眾對此深惡痛絕。近年來各地叫停眾多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合乎政情,順乎民意,也是一種主動止損。不過形象工程叫停之后怎么辦,也確實是一個正需研究的問題。就目前而言,很多地方往往“一停了之”,再也不去理會,聽任各色形象工程爛在那里,水泥裸露,鋼筋生銹,荒草萋萋,黍離麥秀。
客觀地講,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多牽扯到前后任的關系,甚至還可能與落馬官員有關聯,收拾起來殊為不易。加之只要是此類工程,往往投資很大,涉及眾多主體、上下游關系,債權債務關系也很復雜,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引火燒身”。事實上,這也是一些官員對停掉了的形象工程“繞著走”的深層原因。
但困難再多,也不該對此視而不見,更不能一味打太極、玩深沉。這是因為,地方官員本需“守土有責”,積極主動為停掉的形象工程找出路、想辦法,并最大限度降低震蕩、減少損失,確保經濟社會的平穩有序,是職責所在。如果地方官員意識不到這些,或者意識到了卻沒有行動,而總是想著明哲保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種缺乏擔當的行為,本身也是一種形式主義。
況且,形象工程的后續處置也并非完全是給人“擦屁股”。必須看到,既然這些工程已經成了社會痛點、地方焦點,則上上下下必然期待甚殷,若處置得當,也是一件德政工程,也會得到公眾擁護。比如,以前文所述的新農村社區而言,究竟是閑置好還是重新規劃、使之盡快投入使用更好,公眾的期待不言而喻,當地官員不能漠視不理。
本著負責任、有擔當的精神,總歸會找到處置的辦法。比如,目前有些地方將原本用于政府的樓堂館所,通過市場化手段盤活,用于創業或公共服務設施,效果同樣很好。
當然,眾多形象工程叫停之后爛尾的現實也表明,必須強化規劃約束,特別是重大工程的決策,不僅要從源頭上強化問責、落實終身追責的規定,更要廣泛參酌民意,開門決策,避免形形色色的“拍腦瓜子”決策。
治理整頓的初衷很好,但如何避免在落實時變成跟風似的“一刀切”,避免眼睜睜看著巨大的資金沉淀與浪費,更值得深思。十九大報告指出,嚴厲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堅決反對特權。面對叫停的形象工程,“一停了之”后置之不理的形式主義同樣當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