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王秉忱,教授、博導、研究員、中國工程勘察大師,從1992年開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長期從事水文地質學與水文地球化學理論及水資源、水環境評價、保護與管理研究。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率先在我國進行地下水質模擬試驗研究,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地下水質模型,把數學模擬方法引入水文地質學領域,在此基礎上領銜編寫的《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水質模擬方法》和《地下水水質模型》兩部專著直接推動了我國的地下水質研究工作,參編并主審定稿的《環境水文地質學》與《中國城市地質》兩書在國內外起了學科帶頭作用。
多次主持國內重大及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多項,并被英、美名人傳記研究部門授予“國際Who’s Who知識分子”、“有成就的人”、“著名學術領導人”等榮譽稱號。
1994年初被李鵬總理聘任為國務院參事,長期擔任國務院參事室城建與水資源組組長,并兼任住建部科技委顧問、部建設環境工程技術中心主任和建設綜合勘察研究設計院公司顧問總工。
1999年以來4次被提名為中國工程院有效院士候選人,2004年被評選為中國工程勘察大師,為終身榮譽。
在近期播出的一檔2016年7月錄制的《傳承》訪談視頻節目中看到王秉忱教授,是記者第一次對其全面了解。這是節目組在全國建設和工程勘察系統挑選的10名院士大師進行的訪談節目,第三季的主角就是他。他是國務院資深參事、“用腳步丈量土地”的中國工程勘察大師,他是城市化委員會副主任,水文地質專家、研究員、教授……他是85歲高齡“離任不離崗”的“永動機”。
此時,神采奕奕、熱情活潑的王秉忱被形容為“地學鴻儒,國事高參”,結合其大半生經歷,從其職業角度來說,這種概括是恰當的。
追求進步 青年才俊
上世紀30年代初,“九一八”事變后的幾個月,王秉忱出生于現在的吉林省長春市。稍微知道歷史的人就知道,那時的整個東北已被納入日本鐵蹄蹂躪下偽滿洲國的統治。那個時候,“亡國奴”和“慘痛”……這些標簽所濃縮的生活狀態,今天的我們可想而知。
據王秉忱描述,其當時的家庭氛圍屬“嚴父慈母”。萬幸,父母還都有文化,通情達理。其父念過私塾,當過會計,曾任東北軍吉林督軍署高級軍需官,后棄官經商,任印刷廠監理、被服廠經理等職。王秉忱介紹,其有波斯族血統的母親讀到小學畢業。當時的“小學”肯定與當今的“小學”概念不同,家里能讓女孩上學確屬不易,含金量當然也不同。如今回憶起來,王秉忱依然記得其小時候母親手把手教他寫字的情景,經常寫到很晚。
現在,僅比王秉忱小一歲的妹妹王秀芝在美國定居,在此之前曾在東北高校任教,還有90歲和88歲高齡的兩位兄長在國內高校任教。可見,其良好的家庭基礎教育對他們以后的成長起了不小作用。
后來,王秉忱進入中學,表現出發奮圖強、積極向上的品質,學業自然也輝煌,學習成績從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校第一直到全長春市會考第一名。同時,那個時代的他也追求進步、向往民主。
王秉忱15歲那年,破格考入當時國民黨統治區的大學,并考進外文系前三名,可享受助學金。距離共和國成立已經不足兩年,其所在的東北地區率先解放的前景已經明朗,他在進步老師與親友的影響下,在1948年9月直接由國統區投奔到解放區參加革命,經過4個多月在解放區東北大學的政治學習后,報考大學時,考慮到新中國建設的需要,他響應組織號召先后進入東北工學院地質系和東北地質學院(后改名為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學習。
對于大學里的生活,王秉忱表示,因為當初興趣不大,第一年其專業思想并不深厚,在新鮮的環境里熱衷于社團組織和社會活動。從第二年開始,王秉忱開始將精力集中到學習上,并在畢業時取得全部課程5分的好成績。對這一過程,王秉忱用“洗心革面”來概括,足見其當初決心之大,以及現在反思起來對自己熱愛專業的肯定。
鑒于其優異成績,加之俄語成績突出、口語能力強,王秉忱被留校任教,并內定留蘇。這一年,王秉忱年僅20歲。
根據組織安排,王秉忱不需要專門進修俄語,先在國內跟隨蘇聯專家學習,然后赴蘇。他擔任了一個學期助課工作之后,被派往撫順露天礦總體改造工程——這是當年蘇聯援助我國的156個項目之一,那里發生了滑坡,蘇聯派了煤礦水文地質專家進行現場調查,解決問題,王秉忱又跟隨蘇聯專家學習了四五個月。
而后,王秉忱被派往北京地質學院進修。當時,北京地質學院在國內首先邀請蘇聯教授來我國培養研究生與進修教師,王秉忱又跟隨蘇聯塔什干的土壤改良水文地質專家克雷洛夫教授學習。
在北京地質學院學習了一年多以后,還沒學完,王秉忱又回到長春學習,因為長春地質學院也邀請了蘇聯專家——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水文地質系主任克利門托夫教授,他于1955年6月—1957年7月成為王秉忱的導師。王秉忱擔任其助手,負責口頭翻譯工作,除擔任課堂翻譯以外,還陪同蘇聯教授指導研究生和進修教師學習。
多年后,王秉忱指著其導師的照片表示,克利門托夫教授雖然不是布爾什維克(聯共黨員),但是對我國非常友好。
蘇聯解體前的幾個月,王秉忱應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邀請到訪蘇聯,并去了導師家。那時,導師克利門托夫已經去世,王秉忱面對導師遺像恭敬地三鞠躬,以示懷念,并拜訪了其在蘇聯的“師兄弟”。在王秉忱的印象中,其接觸的蘇聯專家都是真心幫助我國工作的。到了2015年9月,王秉忱再次到訪俄羅斯,并到其“母校”參觀。直到現在,蘇聯科學領域留給王秉忱的印象依然是先進和嚴謹。
這一重要的學習階段為王秉忱以后向水文地質科學前沿進軍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風華正茂 碩果頻出
王秉忱表示,其科研成果主要出在1980年以后,因為其當時離開教學崗位,調任《長春地質學院學報》編輯室主任。后來,王秉忱將此刊物推向了國外。在這個崗位上,王秉忱有了更多的精力專注科研,加上其與副手合作默契,兩位副主任幫助其審查稿件,使其在科研上更加專注。而且,其中一位副主任侯印偉研究員還是其之前指導過的學生,對其敬仰有加,成為親密朋友和助手。
王秉忱表示,這一時期也是其出科研成果最多的時期,自認為精力極其充沛。
他在1980—1983年期間,經過艱苦努力、深入研究,成功地進行了野外彌散試驗,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地下水質模型,填補了國內在這一領域的研究空白。在此基礎上,1985年,由王秉忱領銜編著的《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水質模擬方法》和《地下水水質模型》兩本專著出版,對推動我國的地下水質研究工作起了重要作用。其中,前者是國內第一本全面論述地下水水質模擬方法的專著。
所獲聘書
王秉忱之所以搞地下水質模擬試驗,因為國外早就模擬成功,并且證明,通過模擬能預測未來地下水污染的方向、趨勢,能幫助解決地下水污染的機理。對此,王秉忱表示,首先要建立正確的地下水概念模型。它能將整個水文地質條件描述出來,還需要求得準確的水文地質參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彌散系數。所以,王秉忱在這一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終于求得了準確的彌散系數,最終成功地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地下水質模型。直接參加此項研究工作的還有楊天行、許人冰、尹寶瑞三位主要研究人員。
王秉忱表示,我國地下水污染形勢極為嚴峻,400多個城市缺水,水量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是主要形式。水量性缺水大多分布于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水量不足,加上消耗又大,比如北方17省市。水質性缺水是指由于污染減少了可供使用的水量。南方水鄉鬧水荒就是污染的結果,因為小城鎮發展太快,企業粗放發展,污染了環境。當年,時任總理朱镕基曾形容江蘇的蘇錫常一帶“富得流油,臟得要死”,當地很多湖泊已經富營養化。1995年,王秉忱到太湖、巢湖調研,就發現當地的水質已經受到氮、磷等有機物嚴重污染。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污染形勢有增無減,藍藻大爆發事件層出不窮,觸目驚心。直至2007年,江蘇終于爆發了震驚全國的太湖藍藻事件。王秉忱不無擔憂地表示,地下水污染難以發現,而且最怕有機質污染,其大部分屬于“三致”——致癌、致畸、致殘物質,所以治理地下水污染難度大、成本高。
過去,我國地下水缺乏管理,而日本的環境領域科學家、日本學術會議成員柴崎達雄教授領銜著有一本代表作《地下水盆地管理》,聯合國將其作為范本向各國推薦。鑒于此,王秉忱帶頭組織翻譯此書,并于1982年出版,這對推動我國地下水管理有重要指導意義。
1984年的工作調動是王秉忱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轉折,他從高校調任建設部綜合勘察研究院勘測技術研究所所長,后又出任水資源環境研究所所長。這為其出國考察、積極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提供了機會。其中,1989年1—2月期間,王秉忱曾應英國皇家學會之邀請,前往英國進行水資源水環境領域的高級學者訪問,協助他進行此次訪問的是一名中國留學博士生陳吉寧。陳吉寧先生回國后曾擔任清華大學校長、環境保護部部長,就是現在與王秉忱同在城市化委員會并擔任榮譽顧問的北京市委副書記、代市長。
王秉忱還參與編寫并主審定稿了《環境水文地質學》一書,并于1990年出版,同年,還出版了另一本環境水文地質學著作。這是我國首次出版環境水文地質學教材。
城市地質學是一個新的科學領域。王秉忱參加編寫并主審定稿的一百多萬字巨著《中國城市地質》于2005年出版,為在我國建立城市地質學新學科奠定了重要基礎。直至現在,這本書依然是國內此領域的唯一一本專業書籍。采訪時,王秉忱表示希望能改編,但因精力有限,尚未能進行。
迄今為止,王秉忱培養了大批大學生,包括6位博士、10位碩士,并繼續培帶博士生,桃李滿天下。
國事高參 積極獻策
新華社曾報道,1994年,在推薦的近百名候選人中,包括王秉忱在內,只有兩人有幸被遴選為國務院參事。1998年之后,國務院參事的聘書是由總理親自頒發。據王秉忱回憶,其聘書由時任總理李鵬委托國務院秘書長羅干頒發,而當舉辦頒發參事聘書儀式時,羅干秘書長另有重要會議,就又委托了時任副秘書長李樹文為其頒發了聘書。
王秉忱介紹,國務院參事一般是以個人或者小組為主體進行調研,并提出建議。王秉忱在城建與水資源組,并長期擔任組長。
王秉忱表示,作為國務院參事,調研工作時間有長有短,從幾天到十幾天不等,大多是十幾天,但一定要掌握第一手資料,調研結束后要很好地總結各方面的資料,并寫出一般為兩三千字的建議,要以最快速度送至包括國務院總理、主管副總理和主管國務委員在內的國務院領導同志案頭,所以歷任總理們必看,并有批示。王秉忱認為,作為國務院領導們的高參、智囊和“總理直通車”,責任很大,他們能夠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方案,供領導決策參考。
能源是社會發展的“糧食”與“血液”。當今,煤炭、石油和衍生出來的環境污染成為全球面臨的共同難題,傳統能源的短缺與污染極大制約了社會發展。為配合國家節能減排的政策,開發使用新能源,近年來,王秉忱投入到推動地源熱泵技術發展事業中。
為此,王秉忱等6名參事連續兩年(2005—2006年)就我國地熱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問題跟蹤調研,形成3份國務院參事建議,其中兩份由王秉忱執筆,另一份由科技部原黨組成員、秘書長,城市化委員會委員石定寰參事執筆,并兩次前往中南海匯報,受到吳儀、曾培炎兩位副總理和國務院秘書長華建敏的高度重視。
關于地熱,早在上世紀70年代,時任地質部長李四光曾帶隊進行開發華北地區地下熱庫的會戰,并依據條件圈定了若干個地熱異常區,現在這些地區已經發展成了很好的地熱田。在建議中,王秉忱、石定寰等參事提出,在地表以下200米以上的淺層地熱能可以利用國外成熟的熱泵技術置換出來,并提高其溫度,同時提出了只出熱水、不再產油的廢棄油井的利用問題。這是當年參事建議的兩大亮點。而前者屬于重點,因為分布極廣。
后來建成的35000平方米的國家大劇院就是利用了淺層地熱能,使大劇院周圍的水體不會結冰。
2007年開始,在國土資源部和原建設部的推動下,淺層地熱能開發與利用在全國多地推廣應用,同時,在全國31個?。ㄗ灾螀^、直轄市)的重點城市展開淺層地熱能調查、評價和規劃,并取得成效。
王秉忱表示,我國建筑耗能在取暖供暖等方面非常大,相應地,房地產開發商有需求,開發地熱的市場也很大;至于技術方面,中國節能恒有源集團自主研發的單井循環技術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淺層地熱能的開發利用為我國節能減排提供了重要實現途徑。為了確保地源熱泵技術應用的健康發展,王秉忱以一位科學家的身份在組織地熱界有關單位研究解決一系列瓶頸問題的同時,還身體力行,積極調研,為地源熱泵技術的進展提供了豐富的工程經驗和堅實的數據支撐。
同為國務院資深參事、與王秉忱共事十多年的吳學敏、沈夢培曾說:“我們這些理工科出身的國務院參事在參事調研的過程中能夠更廣泛地深入了解社會現狀,在參政議政中結合自己的學識為國家建設出謀劃策,是非常光榮的,也是十分盡心盡力的,王參事(王秉忱)就是這樣一個典范?!?/p>
在參政議政中,王秉忱將自己擅長的水文地質知識應用到公眾飲水安全方面。王秉忱表示“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水污染是大事,“不可須臾離也”。在王秉忱看來,這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2007中秋節前夕,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到國務院參事室看望全體參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館員。溫家寶講完話后,坐在他對面的王秉忱第一個發言,代表城建與水資源組向溫家寶總理匯報了調研成果。匯報的主題就是中國城鄉居民的安全飲水問題。王秉忱在匯報中指出,我國城鄉居民近4億人飲水不安全,相當一部分居民正在飲用含氟、砷的污染水和不達標的水,包括從遠距離調運來的儲藏在水窖中的水,而這些水直接危害和影響居民的身體健康。
王秉忱回憶,聽完匯報后,心情沉重的溫家寶總理當場表態政府要在這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并現場布置相關工作。
對這一專業的民生問題,王秉忱至今鍥而不舍。如今關于王秉忱的報道,相當一部分是關于飲水安全的文章,時間跨度近10年。王秉忱表示,現在我們正處于由安全飲水向健康飲水過渡的階段,健康飲水的理念必須建立起來。
2008年6月,王秉忱結束現職,轉聘為國務院資深參事。在此過程中,王秉忱所帶領的城建與水資源組共提出了70多份參事建議。在此后的資深參事任期內,王秉忱不再幫助總理們進行調研,但仍可提出國務院參事建議,供領導決策參考。
王秉忱表示現在仍在為人民健康飲水等工作而努力。2009年他親自執筆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時任副總理)提交了我們國家的礦泉水分布情況與資源類型,包括勘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礦泉資源儲量現狀以及礦泉水市場急需整頓的問題等,同時特別強調了媒體在輿論宣傳上對純凈水與礦物質水的誤導問題,并為此協同有關部門特別推出了健康飲水指南宣傳手冊,重點向大眾推廣如何健康飲水的理念。
2016年,王秉忱曾和石定寰、沈夢培兩位參事聯名向李克強總理提交了關于山西省運城市水資源環境管理、促進生態環境建設的建議。
不僅如此,之前的2014年,他還曾與其他參事聯合提出設立“地質旅游年”的建議,時任副總理汪洋閱后作了批示。
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王文元曾經于2002年贈送給王秉忱一幅書法作品,上面寫著“志在報國廣獻策,博學深思勤著書”,以此概括王秉忱的人生與信念。等到十幾年后的今天再看,可以發現,近些年王秉忱已經不再出書,相比而言,并不是文獻的高產者,而且幾乎沒有精力完善已有的著作了,更多的是在崗位上繼續鉆研,創造實用的科研成果。青山不墨千秋書,綠水無弦萬古琴。“文獻低產”并未動搖王秉忱業內大師的地位。記者看來,現在可以將后半句改為“博學深思勤鉆研”。
至今,王秉忱表示仍有一份重要任務尚未完成。1989年初,他在對英國進行高級學者訪問時,英國環境部贈送他一份英國“長期環境研究計劃”;2005年11月,他率團對埃及等國考察時,埃及政府送給代表團一份“埃及水資源計劃(到2017年)”。王秉忱表示這兩份資料很重要,他一直想把英、埃兩國的水資源與水環境管理經驗很好地總結出來,造福我國的相關領域,最近在其助手、《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呂悅社長和張婷編輯的協助下,已完成初稿,即將發表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創刊60周年文集上,以了其心愿。
回顧歷程,王秉忱表示,其為草根出身,成為政府幕僚,應加倍努力工作,而且,只有不斷發奮學習、增長才干,方能勝任工作、不辱使命。至于修身養性、養生方面,王秉忱坦然說道:“我最大的體會是我是個樂天派,心情非常寬松,我不強烈追求什么,容易滿足,我認為我已經夠好的了?!彼硎?,人生多曲折,但應任由天命,絕不強求,知足長樂。
正是具有了這種心態,85歲高齡的王秉忱依然精神矍鑠,熱情洋溢,在城市化委員會等機構擔任職務,參與和指導工作,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發揮余熱,照亮行業,溫暖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