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文聯、全國青聯、中國美術家協會共同主辦的“第三屆全國青年美展”在北京落下帷幕。這個致力于介紹推薦選拔青年藝術家的“全國青年美展”可能是展覽周期最為漫長的展覽。新中國成立至今,這項展示活動只舉辦了3屆,前兩屆分別是1957年的“第一屆全國青年美展”和1980年的“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雖然次數不多、展覽周期漫長,但卻絲毫沒有影響到這項展事的含金量;第一屆全國青年美展時嶄露頭角的畫壇青年,如今都已屆耳順之年,其中的許多人已經成為美術大家和圈內的領軍人物;1980年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舉辦時,超現實主義油畫作品《父親》,曾經震撼了經歷過文革政治浩劫的那一代人,以羅中立為代表的新一代青年藝術家群體已經永久載入當代中國美術史冊……本屆展覽采取全國直送作品的方式,同時由各省推薦有潛質的青年畫家參選,還有由組委會提名組織優秀青年畫家到部隊、農村寫生采風,重點培養和扶持其進行藝術創作,正可謂是雙管齊下。最終產生了入選作品中國畫67件、油畫75件、綜合類84件,優秀作品中國畫12件、油畫12件、綜合類13件,共計263件。從最終展出的作品面貌來看,本屆青年美展在較高的藝術水準前提下,突出了青年人的創新性和探索性,反映了青年藝術家在題材、內容、風格、技法等多方面做出的探討,反映了當代中國青年一代在時代與學術雙方面的思考和創造力,展示出青年一代關注生活的熾熱情感和對藝術的不懈追求。
帶著某種期待,筆者參觀了“第三屆全國青年美展”。大概是出于自身供職的媒體定位所困,我更關注那些對城市題材有所表現的作品。比如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油畫作品《城市鄰居》、版畫作品《老屋》、漆畫作品《都市未來No.1》、裝置藝術作品《回家》等等……這些作品之所以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因為作者不僅具有敏銳的洞察力,還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油畫作品《城市鄰居》,畫的是一個騎著三輪車收購城市垃圾的農民。摞得高高的電子廢棄物與陰影中的赤腿老人形成了鮮明的色彩對比和視覺沖擊。洗煉的筆觸,時尚的色彩勾勒出因城市化失去土地而掙扎著生活在城市邊緣的農民形象。作品似乎在問:你關注過這個鄰居嗎?出生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作者施海,畢業于浙江中國美術學院,大學四年嚴格的造型藝術訓練,使他觀察事物入木三分……
胡偉和黃桂文共同創作的漆畫作品《都市未來No.1》以麻木的灰色調主宰畫面,近似抽象的長方體參差不齊的排列在地平線上,表現了一幅冷漠而缺少生機的水泥森林般的都市景色,作者對未來都市的種種憂慮和批判態度躍然紙上……
裝置藝術作品《回家》以細膩逼真的手法,把旅途中的車廂濃縮到一個電視機盒子里,再配上音像效果,生動再現了車廂內的情景。雖然畫面上沒有人,但是相信所有欣賞這個作品的觀眾,都會與作者一道體會回家路上的那份艱辛與苦澀。作者張湘溪,80后出生,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
好了,無須贅言。作品題材的好壞與技藝的優劣自有觀眾去評頭論足。筆者要說的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美術界新人輩出,業已成為中國當代思想文化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筆者認為:第三屆全國青年美展的最大亮點——是現實主義作品的回歸和加強;是藝術語言的多元化共存與發展;是民族審美意識的日漸成熟和全方位提升。二屆青年美展時的主題先行、政治化傾向的創作已經離我們遠去,撲面而來的是當代青年畫家關注生活的熾熱情感和對藝術的不懈追求以及對世界文化的吸收與融合。他們對現實社會的關注、對當代人文關懷的思考基本得到觀眾認可,但是遠遠不夠。參展作品多以新穎的繪畫語言去表達青年人的敏銳與時尚,但卻缺少當代青年的社會責任感和對藝術的深度思考。一些藝術評論家也曾表達對本屆展覽的一些遺憾,雖然從參展作品看出了青年美術家創作的心理狀態在趨向平和與冷靜,但正是這種平和、冷靜的創作心態使本屆青年美展的大部分作品都很悅目,但還不夠賞心;價值取向雖各有表達,但很難引起共鳴。因此也就缺少象二屆青年展《父親》那樣具有震撼力的作品。這些無疑說明了,青年畫家還缺乏對當代社會的深度思考。
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偉大變革的時代。開放活躍的思想意識形態,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極大而優越的物質條件都為繁榮藝術創作提供了一切可能。藝術家沒有理由游離于世外桃源,醉心于畫齋里的文人雅趣,筆墨當隨時代,筆墨當歌時代!
有消息說,為繼續營造有利于青年美術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機制,中國美協決定今后全國青年美展將定期舉辦,并確立為國家級綜合性的重要展覽,今后將努力與“全國美展”、“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一樣成為中國美術展覽的重要品牌展事活動。“青年美展”側重藝術的時代性和創新性,不斷發現和培育新人,當是我們所長期關注的。“青年美展”以敏銳和深刻為下屆的努力方向,當是我們該積極倡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