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亮: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城市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城市化》雜志編輯、記者
概要
長沙縣自2008年起,加快了城鄉一體、和諧發展的進程,其中,板倉小鎮建設為長沙縣城鄉統籌發展的開端。作為長沙縣城鄉統籌發展的第一個重點任務,板倉試驗不僅使區域內的農民就近獲利,而且推動了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明的同步下鄉,引起各方的關注。長沙縣縣委、縣政府對板倉的大力支持,也使更多鄉鎮看到了城鄉統籌發展的新希望。在長沙縣積極引導鄉村城鎮化的大潮中,雙河村——這個曾經貧困、閉塞的小村莊,演繹了一場村民自發組織起來,自主、就地城鎮化的“潯龍河之夢”。
一、造夢:描繪家鄉發展藍圖
1.從雙河村走出的青年
雙河村是位于長沙縣果園鎮西北部的小山村,村莊位置并不偏遠,處于長沙縣“一心三片”經濟核心區域、長沙市未來發展規劃的“四環”以內,距離縣城星沙僅15公里,距長沙市三環線僅8公里,然而多年來始終找不到發展機會。村莊山地多、耕地少,1177.31畝耕地中有600多畝是山區中的旱土,基本農田只有雙江垸的500多畝,戶均耕地僅2.47畝,人均耕地不到六分,村民僅靠耕地很難改善生活,大量人口外流,村莊1000余名村民中有500多人在外打工。直至2009年,雙河村一直是湖南省的省級貧困村。
柳中輝是從雙河村走出去的一名普通村民。1974年,柳中輝出生于雙河村朱樹組,1993年參加工作后,曾在當地鄉鎮企業中擔任質檢員、銷售員。25歲那年,柳中輝離開家鄉,來到長沙市投身建筑工程行業,歷任項目經理、副總經理等職。2003年與2005年,柳中輝分別注冊成立了湖南圣力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和湖南圣力建材貿易有限公司,并開發了圣力華苑住宅小區。之后幾年間,公司業務不斷擴大,先后承攬了高速公路、機場、泵站等多個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2.來自板倉小鎮的鼓舞
1999—2009年的十年市場歷練豐富了柳中輝的閱歷,公司多年經營也積累了足夠的商業資本,所有這些為潯龍河的起步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經驗和經濟基礎。2009年,事業有成的柳中輝回鄉探親時,得知了長沙縣縣委、縣政府“鼓勵板倉小鎮建設”的消息:
板倉小鎮試點市民下鄉建設是以政府為主體推動的鄉村試驗。在這一試驗中,政府從戶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入手,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引導了城市“人”、資本,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明的同步下鄉,區域內的農民因此獲利:他們通過土地置換獲得了資金,通過房屋重建改變了生活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使他們享受到更多的公共資源,市民的到來也使他們有了更多的收入來源、更廣闊的視野……
柳中輝雖已離鄉多年,但是始終心懷桑梓,從未忘記家鄉父老。縣委、縣政府對板倉小鎮建設的支持,使這位經歷過多年市場洗禮的商人察覺到了家鄉建設的另一種可能。與此同時,另一條信息的獲得也使柳中輝看到了扭轉家鄉面貌的希望——長沙縣城市縱向干線黃興大道北延線(東八線)即將開工。
3.東八線的開通
2009年8月20日,黃興大道北延線(東八線)破土動工,這條公路將貫穿雙河村全境。縣政府站在縣域發展角度做出的決策:建設基礎交通設施。雖并未表現出對雙河村的扶持意向,但商業嗅覺敏銳的柳中輝卻意識到,雙河村有可能搭上這一“順風車”實現自我發展。因為柳中輝看到,雙河村雖然貧窮,但是資源并不匱乏。
這里有良好的生態基礎。村莊林地資源豐富,總面積11584.5畝的土地中,林地占6645.44畝,這是長沙縣長年封山育林、保護生態的結果。除林地外,發達的水系、豐富的水資源也是雙河村的無形資產之一。村內有潯龍河、金井河、麻林河三河交匯,這三條河是長沙縣北部的主要水域。長沙縣一直重視農村生態環境,多年來以禁養、退養等措施保護農村生態、治理鄉村環境,三河水質越來越好,山清水秀的環境是雙河村發展的生態優勢。
這里有獨特的人文底蘊。楊泗將軍斬孽龍等歷史傳說,馬踏石、拖刀石、藏龍洞、出龍潭等人文景觀,以及華佗廟、關帝廟、楊泗廟等有影響力的廟宇,都是雙河村用之不竭的文化資產。此外,果園鎮還是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田漢先生的家鄉。田漢故居位于潯龍河對岸的田漢村,田漢本人則從小在雙河村長大,其外婆、妻子的陵墓也都位于雙河村,稱其為“田漢的故鄉”“國歌的搖籃”并不為過。
雙河村雖然有優質的生態資源、獨特的文化底蘊,但這些都無法轉化為經濟價值,只能長期閑置。究其原因,缺乏兼具眼光、膽識、謀略和豐富市場經驗的領導者固然是一項重要因素,雙河村本身不夠便利的交通也是制約其發展的客觀條件:村莊距縣城雖僅有15公里路程,然而因無直達公路,前往星沙需繞道春華、黃花,路程延至30~40公里,交通的不便使雙河村變成了一座被遺忘的村莊。
東八線的開通則使這一現狀出現了翻轉可能。雙河村有了通往外界的直達公路,東八線的快速連接功能使它成為村莊與都市相連的重要干道:從雙河村到縣城星沙車程僅15分鐘,到黃花國際機場、武廣高鐵南站的車程也在30分鐘以內。村莊的區位因公路而改變,雙河村從一個閉塞的、風景秀美的小山村,變成了有明顯交通優勢、生態環境保持完好的城郊區域。
4.“潯龍河之夢”
東八線的打通提升了雙河村的區位價值,村莊本身又有較好的生態、文化基礎。柳中輝看到了這些,他期望把自己在外經商的積累帶回村莊,用自己在大都市中經商的做法來建設家鄉。然而,將一座貧瘠的村莊打造為繁華的生態城鎮并非易事,柳中輝雖對全局有構想,卻不知該從哪一步做起。
在真正做出回歸家鄉、建設村莊的決定前,柳中輝思索了半年之久。半年時間里,他對城鄉一體化建設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并架構出了村莊發展的一整套發展思路:既然縣級政府已表現出對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視,那么何不在板倉小鎮建設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呢? 板倉雖有政府大力扶持,然而村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并未得到全面調動,建設過程中市場的力量也介入較少、相對薄弱,若將村民全部發動起來、引入市場的強大力量,在此基礎上再爭取到政府的支持,以雙河村現有的區位優勢、生態基礎,村莊可能走得更遠。
按照柳中輝的設想,雙河村的未來應當是一個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和生態小鎮于一體、宜居宜業的小城鎮;小城鎮可依據地形、土地性質、資源基礎等條件劃分為生態旅游與現代農業區、養生度假區、城鎮建設區、藝術文創區4個區域,發展現代農業、文化、教育、鄉村旅游和鄉村地產等農村綜合產業。
對于小城鎮的建設前景,柳中輝有這樣的預期:若在充分尊重農民主體性的前提下,有效發揮市場對資源的整合作用,并盡力爭取到政府的支持,通過逐步引導農民集中居住,引進、發展各類產業,吸引外地人(尤其是都市人)前來旅游、置業、創業,5—10年后的雙河村或許可以發展為一座有3萬人規模的“城中有鄉、鄉中有城”的多功能小鎮,成為縣城星沙的“衛星鎮”。由于雙河村有潯龍河流過,所以這座小鎮取名為“潯龍河生態小鎮”,這是柳中輝為家鄉畫出的發展藍圖,也是他的“潯龍河之夢”。
二、追夢:帶領村民打造生態小鎮
1.第一書記的追夢之路
柳中輝心懷將家鄉打造為多功能綜合性生態小鎮的美好愿景,然而將這一愿景變為現實并非易事:引導農民集中居住需要爭取到農民的支持,引進產業也需要流轉村民手中的土地,因此必須組織、發動村民共同參與;發展多種產業,則必須要引入市場的力量。此外,若無政府支持,小城鎮建設很難獲得合法地位,公共配套設施也能以保障。
對于組織、發動村民參與,把自己的家鄉建設愿望變成村民的共同夢想,柳中輝有先天優勢:他本就是雙河村村民中的一員,他對于家鄉發展的期冀與所有村民都是相通的。引入市場的力量,對柳中輝來說也非難事,在外多年的經商歷練已經使他成長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他熟知市場運作的種種方式與法則;為打造“潯龍河生態小鎮”,他于2009年3月成立了湖南潯龍河生態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專門負責潯龍河項目的開發運營。然而,僅憑村民與企業家的雙重身份,不足以使柳中輝對雙河村的發展走向產生決定性影響,他還需要得到村支兩委、鎮級乃至縣級政府的支持。
柳中輝回到家鄉后,將自己的村莊發展設想形成書面方案,逐級上報,很快得到了肯定的回復。為方便工作開展,組織上任命柳中輝為雙河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以黨支部一把手的身份全面調度各級資源——黨內身份的獲得使柳中輝有了更多施展拳腳、發揮所長的空間。
柳中輝在事務處理中堅持尊重村民意見。2010年9月19日,在柳中輝領導下,雙河村組織召開了申請城鄉一體化試點村民民主決策大會,村莊所有18歲以上的成年人都必須參與投票:是否愿意把雙河村建設成新型小城鎮? 村民支持率達97.2%。對不同意的農民,村支兩委又挨家挨戶地上門宣傳,最終在村民們的廣泛支持下,做出了在雙河村建設“潯龍河生態小鎮”的重大決定。與此同時,村民集體決策也成為雙河村的重要決策程序。
2.農民成為城鎮化的主體
2010年,“潯龍河生態小鎮”開發建設項目正式啟動。項目區以雙河村為主體,包括潯龍河、金井河、麻林河三河圍合下的丘陵地帶和金井河南岸的平原區,占地約9.03平方公里(14000多畝)。
建設“潯龍河生態小鎮”需對土地統一規劃、利用,而此時雙河村的土地仍分散在一家一戶手中,必須將它們集中起來。土地集中規劃、開發后,收益該如何分配? 若在開發建設前不能明確村民各自的權益范圍,那么后期分配收益時,村民內部將極易產生糾紛、出現裂痕,這也將阻礙后續工作的順利、有序進行。因此,首先必須為土地確權,通過明確土地權屬確定將來的收益分配格局。
2010年,雙河村成立土地權屬調查領導小組,3—5月,雙河村分階段組織實施了農村集體土地產權調查工作。調查分入戶調查和組界調查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入戶調查從3月22日開始,調查工作小組通過查閱戶口簿、村民建房用地許可證及林權證等法定證件、詢問當事人、現場踏勘等方式對全村各戶居民展開調查,逐戶調查了各戶土地使用共有人、住房及宅基地使用情況、林地及林業經營情況等信息,最后由戶主在調查登記表上簽名確認;之后的組界調查則對各村民小組的四界范圍、林地、耕地以及塘壩、河流、道路等公共用地進行了測量,經數字化、圖形化處理,形成了各組集體土地權屬圖,由各組予以確認。
針對權屬不清晰、存在爭議的土地,調查小組主要采取兩種方式處理:第一,舉證。若雙方都認定某塊地的權利歸自己所有,以最近頒發的林權證、建房證等為準;第二,現場協調。若雙方都不能拿出有效證明,則邀請有關人員、組代表現場召開會議,對土地的權屬沿襲情況進行梳理、協商,得出雙方都能接受的界定方案,現場簽字、蓋章予以確認。
除保證未來收益的合理分配外,柳中輝組織村民為土地確權還有第二個目的:為成立土地合作社打下基礎。土地合作社的成立也是雙河村村民投票表決的:2012年4月26日—5月1日,雙河村舉行了潯龍河土地合作社成立征求意見暨民主決策大會,村民支持率達100%。意見統一、決策達成后,全體村民便以土地入股成為合作社股東,由村民選舉產生50名村民代表為股東代表,股東代表選舉產生監事會和理事會,負責土地合作社的運營管理。
通過土地確權,村民們為村莊中的土地資源確定了權屬,明確了村民個人的權益;通過土地合作社,村民又將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把渙散的民眾組織起來,將個體的權益變為整體的權益。村民可以土地合作社為載體統一流轉村莊土地,與企業平等談判、爭取政府支持,可自行決定哪些土地用于流轉、哪些土地自己保留。這時,村民已成為家鄉建設的主體,在村莊變為城鎮的過程中享有絕對主導權。
3.塑造村民心中的“潯龍河”
多年積貧使雙河村有著與其他在城鎮化進程中日趨沒落的鄉村相同的處境:青壯年人口流失、人心渙散、村集體不再……柳中輝打造“潯龍河生態小鎮”的過程也是重塑家園的過程,確立村民主導權的過程也是引導村民自覺、自發參與家鄉建設的過程,若僅依靠土地的統一流轉、集中利用,而不將人心重新凝聚起來,那么村民之間的合作很難穩固、家園的建設也很難堅牢。柳中輝深知,要想帶領村民把家鄉建設成一座宜居的小城鎮,首先要使村民對家鄉保持認同、對小城鎮產生憧憬。
從“潯龍河生態小鎮”項目建設之初,柳中輝就格外重視對村莊文化的保護和發揚:在舊房拆遷的過程中,保留有紀念價值的土坯房、保護土地廟等人文遺跡,以此為“留下來的鄉愁”;建設鄉村文化中心;舉辦鄉村卡拉OK大獎賽;拍攝鄉村輕喜劇《潯龍河》,在湖南公共頻道播放。柳中輝甚至自己出資100多萬元,舉辦雙河村農民歌手大獎賽……
2012年,雙河村成立了潯龍河文化藝術團,下設的青年聯合會多次開展聯誼活動,并通過QQ群、微信群等加強青年間的對話與溝通,會員已超500名;成立了老年協會,屢次開展訪貧問老、孝星家庭評選、好婆媳推選等活動,發揮了老年人的光和熱;成立了書畫協會,每月舉行“書畫品鑒會”等活動;廣場舞隊、腰鼓隊、軍鼓隊、龍獅隊等以女性成員為主的組織,成員數量也有100多位。
文化活動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增強了村民間的精神凝聚力,也調動起了群眾參與村級建設的積極性:村民創辦了自己的報紙《潯龍河》,不僅刊登村民自己創作的詩詞、散文、小說,還報道“潯龍河生態小鎮”項目的建設進展,并專門開辟了《連心橋》板塊答復各方群眾意見;文化活動還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村莊的吸引力,伴隨“潯龍河生態小鎮”的建設和文化活動的開展,很多外出務工人員紛紛返鄉。
鄉村文化建設使雙河村這座人力資源流失嚴重的小山村找回了激情與活力,村民也在各類組織、團體、比賽中找到了平凡生活中的儀式感。雙河村婦女主任梁鮮艷的家就在拖刀石對面,愛好文學但是出嫁后再沒寫過詩的她重新提起筆,寫下了《春觀拖刀石》:“桃李新枝沐春風,含苞欲放披綠袍。青蔥石壁痕三道,笑問將軍怎礪刀? ”
文化建設是造城之魂。只有當村民對所在的村莊有歸屬、對當下的生活有認同、對未來的方向有期待,心中已有“潯龍河”時,“潯龍河生態小鎮”后續的農民集中居住、引進各類產業、打造宜居城鎮等設想才可能順理成章。
4.置換搬遷,推動農民集中居住
2010年11月24日,“潯龍河生態小鎮”項目區進行村民集中居住地選址全民投票,將農民集中居住地塊選定在雙河村五七組,包括東八線以南、宋水線以北及兩路相交至西的山尾范圍,村民以98.14%的投票率通過。具體舉措如下:
中共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市委書記易煉紅到潯龍河調研
對于集中居住的村民,項目區按照長沙市103號令《長沙市征地補償實施辦法》的規定給予舊房拆遷補償,每戶村民可獲得約55萬元的補償,并可用宅基地永久使用權置換集中居住區新房。新房分配則以1—3人戶210m2、每增加1人增加70m2建筑面積為標準。農民集中居住用房戶型分為210m2和280m2兩種,購買價格一樓門面為1300元/m2,二樓、三樓住宅800元/m2,村民可根據實際情況自主選擇。
村民集中居住并非簡單的農民上樓,而是雙河村打造“潯龍河生態小鎮”的各環節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在集中居住區,雙河村引入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配套,使集中居住區擁有與城市同等的基礎設施、教育、文化、醫療等公共配套服務,逐漸形成一個農村新型生態社區,進而通過引導城市資本下鄉,將村莊建設為“潯龍河之夢”所設想的宜居宜業小城鎮。
從土地確權到推進農民集中居住,柳中輝在帶領雙河村村民打造“潯龍河生態小鎮”的過程中,不僅改變了村莊原本貧困、落后的狀態,而且逐步引領著村民“站”起來、行動起來,自發、主動地去建設家鄉、開創美好生活。雙河村村民變為家鄉建設主體的過程,也是逐步被引領、被發動的過程。在柳中輝的“潯龍河之夢”中,雖然“村民為主體”是夢的根基,然而柳中輝明白:若只靠群眾自發、企業支援,這場夢終將只是鄉野村夫的黃粱夢;要想把“夢”做大、做穩固,必須得到政府的支持。從“造夢”之初起,柳中輝便開始不遺余力地向各級政府宣講自己的建設理念、發展規劃,而長沙縣縣委、縣政府從項目建設之初便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與重視,在政策、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
三、圓夢:與村民共享城鎮化成果
1.上下聯動:各級政府的支持
在一個貧困、落后的小山村建設一座生態宜居的小城鎮,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統籌,這是僅憑柳中輝一人之力難以做到的。為此,2012年9月,長沙縣委、縣政府安排有“板倉小鎮”建設經驗的開慧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勇來擔任果園鎮的黨委書記。此外,縣委、縣政府還專門成立了潯龍河生態小鎮建設領導小組,由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擔任組長,主管副縣長任副組長,以便及時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領導小組下設潯龍河生態小鎮建設指揮部。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長沙縣委、縣政府更是先后多次組織召開現場辦公會議,專題研究潯龍河生態小鎮建設問題,并在用地及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配套方面給予了極大的政策支持。
項目初建時,雙河村積極申請城鄉一體化試點,項目動工后便獲得了縣委、縣政府的政策支持,從而使“潯龍河生態小鎮”項目打通了民間意愿與政府項目之間的壁壘,它不再是單純的農民就地造城,而被納入了長沙縣城鄉統籌發展的框架中。
伴隨項目建設的風生水起和柳中輝堅持不懈的宣講,“潯龍河生態小鎮”項目獲得了各級政府越來越多的關注:僅2013年,柳中輝和他的團隊就接待了時任國家環保部生態司副司長邱啟文,時任湖南省委書記徐守盛,原湖南省副省長韓永文,時任湖南省政協主席陳求發,湖南省省委常委、長沙市市委書記易煉紅,時任湖南省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武吉海,時任株洲市市委書記賀安杰,時任市長毛騰飛等國家部委、省、市,乃至其他地市的數百位領導、專家。
2012—2014年,潯龍河項目先后被列入湖南省重點建設項目、湖南省“三個一”重大建設項目、長沙市重點工程、長沙市城鄉一體化建設“15+1”試點項目、長沙縣城鄉一體化建設“14+2”試點項目等,在所有項目體系中,潯龍河幾乎都是計劃單列項目。
長沙縣政府雖表現出對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視,然而并非每一個鄉鎮都像板倉小鎮一樣,從一開始就得到政府提供的機會和大手筆的投入。“潯龍河生態小鎮”雖然只是借勢發展,但是當柳中輝將自己所設想的一整套模式付諸實踐,整合起村民、企業與政府三方的力量時,他已經為家鄉建設的“潯龍河之夢”打下了更扎實的基礎。
“潯龍河生態小鎮”項目對雙河村及周邊土地的開發利用分期進行,如今一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中,總投資已超過8億元。作為湖南省第一個由民營資本主導建設的城鄉一體化項目,“潯龍河生態小鎮”僅靠柳中輝的潯龍河生態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籌集如此巨額的項目建設款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
事實上,潯龍河生態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對項目的資金投入,主要用于鄉村地產開發、農村生態旅游項目開發、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領域,其他投入則都通過政府政策支持得到了項目資金。比如:
在長沙縣委、縣政府于2013年7月19日下發的文件《關于加快現代農業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潯龍河生態小鎮”所在的果園鎮被確定為“14+2”城鄉一體化試點區域之一。根據《意見》,縣財政部門須“按照每年每個試點鎮1000萬元的標準安排專項引導資金(暮云鎮、金井鎮、開慧鎮除外),連續安排5年”;“每年在新增財力中安排專項資金和通過市場運作籌集部分資金(每年總額不少于2億元),經聯合評審對試點鎮建設項目實行以獎代投”。此外,果園鎮還可享受3年期“新征土地出讓金和收益金中的縣實得部分”“上繳的城市維護建設稅剔除專項用于教育、培訓的征管經費”“項目報建費用中縣實得部分(剔除義務教育基礎設施配套費)”等資金的全額返還。長沙縣供水供電、煤氣管網、公共交通、污水處理、三網融合、文化體育、醫院學校、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業產業發展等項目也會優先投向果園等試點鎮。
正是通過納入縣、市、省級政府,乃至中央部門方方面面的項目中,“潯龍河生態小鎮”獲得了不同的項目資金,并通過對政府資源、項目資金的整合利用,實現了項目建設資金流的充沛:金井河的整治已被納入水利部“農村中小河道綜合治理試點”項目中;雙河村超過500畝的蔬菜種植基地被納入湖南省“菜籃子”工程……在項目建設的一期投資中,通過各級政府、各項政策支持直接實現的投入就達50%以上。
從村民主導、企業參與到政府介入,當柳中輝成功地將潯龍河項目納入長沙縣、長沙市、湖南省,乃至全國的整體發展規劃中,真正得到政府的政策與資金支持時,他才在實際上整合起了村民、企業與政府的三方力量,使之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潯龍河生態小鎮”的發展走向。
2.跨界整合:金融、旅游、小鎮
在打造“潯龍河生態小鎮”的過程中,柳中輝也在深化著對城鄉統籌發展的認識、對農村城鎮化的思索:僅農民集中居住、完善基礎設施、流轉土地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村莊的樣貌,然而鄉村對城市仍然是依附的,要想與城市比肩而立,鄉村必須擁有與城市同等的產業吸引力,鄉村以農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是否可以扭轉為以農業為基礎,引進、發展生態旅游、文化創意等現代產業? 柳中輝明白,這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巨額的投資,而且需要理念相同的合作伙伴。而產業發展是無法納入政府某一項目中爭取到項目資金的,那么錢從哪里來? 合作伙伴從哪里找? 柳中輝把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空間:對接資本市場。
選擇與上市公司合作,是“潯龍河生態小鎮”項目建設中,繼成立土地合作社、村企合一、爭取政府支持等跨步之后,再次向前邁出的一大步。經多方比較,柳中輝最終選擇的上市公司是廣東棕櫚園林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棕櫚園林在國內園林類企業中數一數二,其本身在生態種植、景觀規劃等方面有專長。經過多年發展,該公司早已不再滿足于只做園林景觀的服務商,而期望從綜合環境運營商成長為生態城鎮運營商,二者恰好在彼此的轉折點中相遇,對于“潯龍河生態小鎮”建設和農村城鎮化又有相似的理念,因而一拍即合。
2014年10月,棕櫚園林旗下全資子公司廣東盛城投資有限公司與湖南潯龍河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湖南棕櫚潯龍河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潯龍河項目區內綜合開發經營、城鎮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然而廣東棕櫚園林股份有限公司的專長是景觀規劃和建設,潯龍河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則以工程建設起家,二者對產業運營都不擅長,必須要對接一個新的實力企業。幾經輾轉,柳中輝又將擅長產業運營的成都仟坤投資有限公司拉了進來,形成了三家大型公司的合作格局。
三家公司的合作為“潯龍河生態小鎮”的建設引進了更多的國內、國際資源,比如:在規劃方面,打造了“中歐設計平臺”,由奧地利等國的知名設計機構聯合貝爾高林——棕櫚設計操刀“潯龍河小鎮”的規劃;在產業領域,與北京電影學院合作,聯手啟動了潯龍河藝術職業教育產教基地,建設包括藝術職教、影視演藝、觀光旅游、文化地產等在內的整體產業體系……
3.“潯龍河之夢”已落地
2015年10月1日,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正式開園,“Star Park”鄉村親子教育主題公園童勛營、牧歌山、云田谷等首期產品也在同期亮相,以親子為核心概念,融會了兒童素質訓練、農耕樂趣體驗、草場放牧等不同主題,以生態環境為本底打造的多位一體的鄉村生態親子公園。小鎮開園恰逢國慶,短短4天就吸引了近12萬名游客。
與此同時,農民集中居住區白墻黛瓦的聯排別墅中,也迎來了第一批搬進新家的村民。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誕辰,2015年又逢田漢作詞的《義勇軍進行曲》誕生80周年,為此,村上專門組織了“升國旗、唱國歌、樹新風、搬新家”活動。國歌聲中,村民代表黃建國從雙河村村主任手中接過新居鑰匙,完成了祭拜祖先、點燃灶火的儀式,站在一旁的柳中輝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新的生活開始了,農民以土地參與城鎮化過程、分享城鎮化成果的“潯龍河之夢”正在實現,農民自發組織起來,把家鄉建設為新城鎮、開創美好生活的精神也在薪火相傳。
潯龍河與北影簽約
四、點評:讓農民組織起來就地城鎮化
1.城鎮化應是農民為主體的城鎮化
在過去20多年的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始終處于“被城鎮化”地位:在對農民征地拆遷、補償安置的城鎮化之路中,決策者、主導者是國家,國家是主體,農民是客體,若農民失去土地而無其他謀生渠道,他們只是失地農民,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市民;在農民進城打工、異地城鎮化的道路上,農民是在別人的家鄉市民化,而非在自己的家鄉。如果農民自發組織起來在自己的家鄉就地城鎮化,這條路該如何走? 將通往何方?
“潯龍河生態小鎮”便做出了這樣的嘗試:抓住縣級政府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城鎮化機遇,通過確權把土地集中起來,使之成為農民與企業平等合作的資本,確立了農民的主體地位。農民并未失去土地,他們只是將土地流轉出去,可持續分享土地增值帶來的收益(土地流轉費、土地經營收入分紅等)。與此同時,農民可以按照自己的家鄉建設愿景規劃定位、尋求合作。在尋求合作的過程中,“潯龍河小鎮”變成了由政府、企業與農民三主體共同推動的項目,在三主體中,農民并不居弱勢地位,他們可以以主人的身份選擇合作企業、與企業討價還價,并在與政府的合作中保持獨立性,而非被動接受。
“潯龍河生態小鎮”案例向我們展示了:組織起來、擁有土地資本的農民在自己家鄉建設小城鎮的過程中,如何確立自己的主體地位;在整合各方資源的過程中,城鎮化主體出現了怎樣的變化,而一向居弱勢的農民又是如何守住自己的主體地位的。由此,這一案例可被視為組織起來的農民主動、就地城鎮化的典型案例。
在農村城鎮化的過程中,若只依靠政府或企業投入,而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不被發動起來,這一過程將不僅艱難緩慢,而且農民的權益也極易受損。只有首先確立農民的主體地位,使他們自覺、自愿地行動起來,他們才會積極整合各方資源,將其用于家鄉城鎮化建設中,同時,也只有居主體地位的農民才有意識、有能力保障自己的主體地位,保障自己分享城鎮化成果的權益,這是無論政府還是企業都難以做到的。因此,農村城鎮化應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城鎮化。
2.協同共治,共贏才能“夢圓”
“潯龍河生態小鎮”項目在整合各方資源、建設小城鎮的過程中,逐步實現了多主體的協同共治:
首先,從雙河村走出去的柳中輝是村中小有名氣的“能人”:農民出身的他熟知農民的思維方式,因而他能夠發動、組織起農民,匯聚起農民的力量;多年的商業歷練,使他深知市場的運作法則,因而他能夠組建起自己的公司參與潯龍河項目運作、找到最契合的上市公司協助項目開展;在中國政府居主導地位的大環境下,柳中輝鉆研了政府方方面面的政策,對政策的熟諳使他得以爭取到更多的政府支持。在農村城鎮化的進程中,農民即使擁有主體的地位,也不一定擁有主體的能力,他們需要既能夠維護他們利益,又能夠抓住市場機遇,還能夠爭取到各方資源的帶頭人,在潯龍河項目中,柳中輝正扮演了這一角色。既懂農民、又懂市場,還懂政策的柳中輝,無疑可被視為經歷過市場洗禮的“新鄉賢”。而身為“新鄉賢”的他,在雙河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的位置上,發動村民選舉投票、帶領村民開展文化活動的過程,也是“新鄉賢”治村的過程。
其次,潯龍河項目有如此復雜的內部結構、需要動用如此多方面的資源,只靠村民與企業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也是無法瞞著政府完成的。在項目開始時,雙河村便積極申請城鄉一體化試點,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長沙縣委、縣政府也表現出開明的態度,發現有改革創新精神的民間意愿、民間自發嘗試后全力支持,并為之保駕護航,才有了最終的“夢圓”。可以說,正因為有長沙縣改革創新的大環境,才有了“潯龍河之夢”的實現;也只有在改革創新的大環境下,才可能有“潯龍河生態小鎮”這樣富有開創精神的案例出現。在這一過程中,長沙縣政府無論是對“新鄉賢”柳中輝的重用、“不拘一格降人才”,還是對“潯龍河生態小鎮”項目的包容、接納、支持,都體現了政府的開明治理。
再次,“潯龍河小鎮”建設項目的投資主體是企業,企業并無政治權力,項目推行只能依靠村民的支持,因此小城鎮開發建設的決定、土地合作社的成立、村民集中居住地的選址等重大事項都采取村民投票表決的方式,在村民自治的過程中,又加入了企業的力量。
“潯龍河生態小鎮”項目的建設過程也是政府與社會協同共治的過程:在黨委的領導下、在政府的主導下,有鄉賢治村、有群眾參與,還有企業支援,各方齊心協力共同努力,一起參與建設、同享建設成果,“眾人拾柴火焰高”,最終實現了政府、企業與村民三方的共贏。潯龍河項目由三方力量共同促成,“潯龍河之夢”之所以能夠落地,其基礎也正是政府與社會的協同共治。
3.潯龍河的故事剛剛開始
“潯龍河生態小鎮”項目并非是對某一政策的貫徹落實,而是村民自發、主動的創造,在農民自主推動農村城鎮化的道路上,它是開拓者,身后只有自己的足跡,前方也沒有前人留下的腳印。在這片不曾有人探索過的領域里,它只能靠自己走出一條路。路的前方有什么? 只有走過才知道。在不斷地開拓、嘗試中,它會遇到什么? 也只有遇到才知道。
沒有一種開拓是輕而易舉的,沒有一種嘗試是不冒風險的。可以想見,在路的前方等待它的一定是各種不確定的問題與困難,或許“潯龍河生態小鎮”可以找到化解之法,最終贏得鮮花和掌聲,然而這是將來的事,對于今天剛剛落地發芽的“潯龍河之夢”來說,既已揚帆,便要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