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4日,“住建部發布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有你家鄉嗎?”的新聞成為微信朋友圈的熱點,多日居“城市化網”日排行和月排行榜首。據悉,這是《住房城鄉建設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號)7月1日出臺以來,認定的第一批127個中國特色小鎮。
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公布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的通知》(建村【2016】221號)同步發布的《住房城鄉建設部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關于推進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鎮建設的通知》(建村【2016】220號),要求發揮政策性信貸資金對小城鎮建設發展的重要作用,做好中長期政策性貸款的申請和使用,不斷加大小城鎮建設的信貸支持力度。
篇章一:特色小鎮政策暖風頻吹
“城鎮建設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2013年12月12—13日在京舉行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給我國特色小鎮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2015年12月20—21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京舉行,強調各城市要結合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明確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強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協作協同,逐步形成橫向錯位發展、縱向分工協作的發展格局。
201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第二次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會議上說,要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
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單獨或聯合各部委發布的鄉村建設文件達13個,涉及政策性金融支持、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美麗宜居小鎮、美麗宜居村莊示范、定點扶貧、改善貧困村人居衛生條件、傳統村落、優秀村規民約和綠色村莊等,其中以特色小鎮發文最多,也最受關注。關于傳統村落保護工作涉及的部委最多,包括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文物局、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等。
這一系列政策反映出,在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的大背景下,特色小鎮建設所代表的就地、就近城鎮化,正成為實施我國新型城鎮化國家戰略的一大抓手。
2016年10月13日,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陳政高在杭州召開的特色小(城)鎮建設經驗交流會上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小城鎮迅速發展,出現了一大批充滿活力的小城鎮和具有潛力的特色小鎮,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小城鎮具有促進城鄉協調發展、農民就近就地城鎮化的重要作用,具有綠色發展的優勢,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平臺。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小城鎮存在人口承載力低、基礎設施薄弱、缺乏特色、城鎮布局不合理四個方面的主要矛盾。
陳政高認為浙江等地特色小城鎮的成功經驗,其實質包括五個方面的內涵:一是領導重視。形成了黨政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著力抓、相關部門合力抓的濃厚氛圍。二是市場主導。小城鎮的發展,必須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根據市場需求確定定位、規模和項目,小城鎮才能蓬蓬勃勃發展。三是政府引導。在土地、資金、稅收、棚改等方面對小城鎮發展給予政策支持。四是產城融合。產業是小城鎮重要的發展動力,產城融合發展是我們必須堅持的一條原則。以城鎮為基礎,承載產業發展;以產業為保障,建設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吸引更多農業轉移人口。五是因地制宜。小城鎮建設一定要依托當地資源、當地優勢,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形成各具特色、競相發展的局面。
陳政高表示,要通過5年努力,建成一批富有活力和魅力的特色產業小鎮、旅游小鎮、文化小鎮、宜居小鎮;通過改造更新一般小城鎮,使大部分小城鎮成為具有基本功能的生產生活服務中心。到2020年,要培育1000個特色小鎮,引導各地全國重點鎮建設成為縣域副中心。努力實現小城鎮承載能力有較大幅度提高,居住人口有較大幅度提高,鎮容鎮貌有較大幅度提高。
篇章二:特色小鎮各地風潮正勁
推進城鎮化和特色產業,是特色小鎮建設的兩大核心。一方面,隨著特色小鎮建設的推進,實現了就近、就地城鎮化,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城鎮化的一大抓手。另一方面,通過相關體制改革,培育特色產業,可以實現全國小城鎮建設水平和發展質量的提高。
浙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夏寶龍說:“小城鎮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是城與鄉的‘紐帶’和‘黏合劑’,在城鄉發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要讓一個個潔凈小鎮、活力小鎮、風情小鎮鑲嵌在浙江大地上,與美麗城市、美麗縣城、美麗鄉村交相輝映,共同構成一幅迷人的美麗浙江詩意大畫卷。
自2016年8月3日住建部《關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鎮推薦工作的通知》(建村建函【2016】71號)下發以來,從媒體公開報道的情況看,全國大多數省、市、自治區響應迅速。如北京市:政府出資引導,百億重金打造42個特色小鎮;天津市:到2020年,天津市將創建10個市級實力小鎮、20個市級特色小鎮;河北省:要建100個特色小鎮,每個投資超20億;山東省:到2020年創建100個特色小鎮;湖南省:在來五年將建設100個特色小鎮;甘肅省:將用三年時間建成18個特色小鎮;貴州省:三年投資1152億,建142個示范鄉鎮、特色小鎮點綴貴山秀水;廣西:將打造百個特色示范鎮,每個投資不低于2000萬;廣東省:到2017年建成30—50個獨具嶺南魅力、環境優美、形態多樣的省級特色小鎮,到2020年建成100個左右省級特色小鎮,產業發展、創新發展、吸納就業和輻射帶動能力顯著提高,成為廣東省新的經濟增長點。
2016年10月13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趙暉在貴州省黎平縣召開的第二屆“中國傳統村落·黔東南峰會”上說,將有1602個村落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加之前三批的2555個,中國傳統村落將達到4157個(不包括港澳臺地區,下同)。這標志著我國已經形成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和價值最豐富、保護最完整、活態傳承的農耕文明遺產保護群。
據悉,目前我國大陸地區有行政村近60萬個,自然村寨260萬個,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的4157個村落數量稀有兼具重要保護價值。我國于2012年搶救性地啟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經過4年努力,前三批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已初步建立指導和管理機制,并獲得中央財政平均每村補助300萬元保護扶持。
趙暉說,當前傳統村落快速消失局面已得到有效遏制,根據規定,村落一旦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就不得拆遷、合并。2015年普查發現,傳統村落沒有發生拆并和嚴重的破壞現象;大量危舊甚至瀕危的文化遺產得到修繕保護,有60%以上的傳統村落對祠堂、民居、古橋等進行了修繕,村民們的保護意識明顯提高。
趙暉表示,下一步還將有更多具有保護價值的村落列入保護名錄。多部門還將研究推動傳統村落保護法制化、建立警示和退出機制、加大資金和綜合性政策支持、開展人才培養等措施,更有效地實施傳統村落保護指導。
篇章三:特色小鎮的對策與誤區
小城鎮如何發展,一直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熱點和焦點問題。
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原建設部副部長、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原榮譽主任毛如柏在接受《城市化》雜志采訪時回憶說,“在我任建設部副部長期間,就抓了小城鎮建設工作,先后赴全國各地調研了100多個鎮的建設情況,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比如,廣東省根據珠江三角洲經濟加速發展的特點,把小城鎮建設納入整個農村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之中;山東省政府專題研究如何以小城鎮為突破口,加快鄉村城市化進程。四川和京、津、唐地區進行了一項被稱之為“百鎮工程”的小城鎮建設試點。在沿海及經濟發達地區的廣大農村,小城鎮建設成為凝聚經濟實力、擴大發展規模的首要選擇;在中部地區,許多小城鎮已逐步成為帶動一定區域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在西部邊遠地區,小城鎮建設已成為改善生活和生產環境,加強“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毛如柏說:“今天的昆山在當時的小城鎮建設中就搞得不錯,小城鎮建設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持之以恒。”
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陳政高指出,在小城鎮建設工作中,住房城鄉建設部門要與發展改革等有關部門通力合作;要制定特色小鎮和重點鎮標準并大力開展培育工作,引導各地全國重點鎮建設成為縣域副中心;加大力度建設基礎設施,近期將啟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建立全國小城鎮規劃建設信息系統,利用電視電話培訓方式,爭取用2年左右的時間對全國鎮長培訓一遍;研究盤活小城鎮建設用地問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進土地集約利用;要研究加大投入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
貴州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王秀峰認為,開展培育特色小鎮,是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綜合考慮人口空間結構,區域承載負荷所做出的戰略決策。特色小鎮所代表的就地、就近城鎮化,是一種低成本的城鎮化,避免了規模過大造成的“規模不經濟”(規模擴大,而邊際效益卻漸漸下降),有利于實現人口、資源和生態的協調發展。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規劃院副院長、城市金融部主任文輝認為在推進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當前各地在認識上還存在以下5大誤區。
誤區NO.1:把特色小鎮等同于特色鎮。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也不同于產業園區、風景區的“區”,而是位于城市周邊、相對獨立于市區,具有明確產業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區功能的重要功能平臺。特色鎮是一個行政區域的概念,以某種主體功能為特色,或有產業特色,或有交通功能特色,或有人文自然風光特色等的全域范圍,由居民社區和村莊構成,按照政府組織架構體系來管理的行政區域。
誤區NO.2:把特色小鎮等同于新城建設。發展特色小鎮不是建新城,不能用建新城的思路和模式來規劃建設特色小鎮。首先特色小鎮規模不大,不是追求規模效應,擴張效應,而是追求集聚效應,緊湊效應;其次特色小鎮不是土地財政的載體,而是創新創業的空間,是新產業、新動能的引擎;再次,特色小鎮追求的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最后特色小鎮要走產城融合的發展道路。
誤區NO.3:把特色小鎮等同于園區建設。特色小鎮不是產業園區建設,特色小鎮離不開特色產業,但又不是單純的以工業制造業為主的園區開發。特色小鎮的產業特色體現在三個方面,(1)以工業4.0為引領,以2.5產業或戰略性新興產業、第三產業為主,重點在于研發設計;(2)以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主,從加工制造向設計、品牌、展示轉變,重點在于營銷服務;(3)以休閑度假旅游為主,滿足市民短期、重復、特色需求,重點在于休閑服務。另外特色小鎮的社區功能是其與園區開發的重要區別。
誤區NO.4:把特色小鎮等同于景區開發。以旅游功能為主導的特色小鎮可以發展成為景區,有些歷史人文古鎮,自然風光優美的小鎮也兼具特色小鎮的文旅功能。從這個角度而言,特色小鎮和景區開發有共同之處,但又不同于傳統景區開發模式。特色小鎮在旅游客源市場上更強調滿足周邊大城市中高收入人群特定需求,在旅游活動上更強調體驗和參與,在旅游發展目標上更強調目的地和集散地,在旅游功能開發上更突出互融互動。
誤區NO.5:把特色小鎮等同于美麗鄉村。特色小鎮離不開鄉村本底,但與鄉村有著本質的不同,體現在一是形態不一樣,二是功能不一樣。特色小鎮集聚了大量資本、技術、人才等各類高端要素,是既有鄉村本地特征又融入高新技術和特色人才的區域經濟發展單元,需要探索利益主體多元、公眾參與的現代社會治理體系。美麗鄉村更多的是強調鄉村發展的一、二、三產業融合作為產業支撐,依靠本村村民的自治管理,管理和保護好鄉村生態環境等。
篇章四:特色小鎮呼喚“新鄉紳”和“新鄉賢”
“小城鎮,大戰略”是我國著名社會學家、社會活動家費孝通先生率先提出的,充分體現了小城鎮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國關于小城鎮建設,已摸索形成了一整套包含長遠規劃、行政管理、信貸金融支持和文化建設等完整的頂層政策設計。在政策紅利的驅駛下,如何防止各地政府、企業和資金出現急于求成,千鎮一面,也是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李津逵在接受《城市化》雜志采訪時說:“我擔心的是很多地方的特色小鎮建設往往‘自上而下’的力量太強大,而‘自下而上’的力量過于弱小。”
李津逵表示,今天如果大家還想保護一下鄉村的村落,保護鄉村的文明,政府最好就離鄉村遠一點。就像人類要熱愛自然,最好就自己住到高樓大廈里,別總是向往生態型的田園住宅。人們越住生態型,離自然越近,對自然的破壞就越大。他十分同意格萊澤在《城市的勝利》中的觀點:你要珍愛自然,就離自然遠點;你要珍愛農村,就離農村遠點。
但李津逵對我國出現新的鄉村自治寄予厚望,他說:“我國農村有望出現新鄉紳。”李津逵分析說,其實現在中國的鄉村里正在出現一種“新鄉紳”,他們是在市場中沖殺出來、獲得成功,帶著市場經濟的理念回到農村,重新組織鄉村社會的一些民間領袖。李津逵強調說,所有這些“新鄉紳”,都是讀新中國的書、受共產黨教育成長起來的。他們懂政策、懂市場、又懂得鄉村。他們有桑梓情懷,也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我在各地見到這樣一些人,從他們的身上看到了鄉村的希望。所以,我從這些“新鄉紳”的身上期盼著村民自治的新前景。他認為“新鄉紳的出現將有利我國特色小鎮的發展。”
被稱為“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研究的拓荒者”,湖南省政協常委、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表示,對于李津逵所說的“新鄉紳”,應該是鄉紳中的良紳,他們根植、立足于鄉土社會,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影響、作用于鄉土社會,上利國家,下益鄉民。他們有些人通過讀書獲得功名,走出鄉村,在外為官,在他們年老退休之后,再選擇回鄉養老。他們深受儒家禮儀教化的熏陶,一向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即便是退隱在野,也不忘教化鄉里,熱衷于地方公益事業,設義田、修水利、辦書院、賑災民等等。作為一個特殊的階層,他們具有溝通地方政府與社會的權利和便利,對于地方政府的政策,亦可以代表民眾向州縣官進言。同時,他們又經常是宗族長,維持著鄉間社會的禮儀和秩序。這樣一個階層,在鄉村社會實踐儒家的“進亦憂,退亦憂”的理念,維系著鄉村社會的秩序。
胡彬彬說,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進程中,一些在鄉村社會建設、風習教化、鄉里公共事務中貢獻力量的鄉賢,并由此形成了鄉賢文化。鄉賢文化是根植于中國傳統鄉村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它曾為中國社會的穩定、中華文明的傳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集中體現在建設鄉村、改善民生、謀利桑梓等方面的群體追求和故鄉情懷。傳統中國是一個以農村為主體的社會,每個地方都有自己鄉賢,他們或以學問文章,或以吏治清明,或以道德品行而聞名。這些最容易引起當地人們的認同感,增強地方社會的凝聚力。他們中有的人走出家鄉,在外面發達之后,仍然與家鄉保持密切的聯系,并關注家鄉的發展,為家鄉出謀劃策。即便是沒有擔任過官職的鄉紳,他們在地方上也以其特有的身份、地位,維持鄉間社會的禮儀和秩序,教化鄉里,為一方百姓造福。
在中國的傳統鄉賢文化中,敬祖先,重鄉土,愛桑梓,培育鄉土觀念,成為族人、鄉人、國人增強凝聚力的一種方式。因此,在這樣一種傳統文化的氛圍中,走出的不僅僅是一代代、一個個的舉人、秀才,更是無數的將相棟梁,他們被鄉紳文化所熏陶、所滋養而成長起來,由村落之所最終走向國家之殿,并最終以其豐功偉績而受到萬世敬仰。
在2014年9月召開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經驗交流會”上,中宣部部長劉奇葆說,鄉賢文化根植鄉土、貼近性強,蘊含著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力量。在城鎮化的浪潮中,農村優秀人才大量向城市流動,正所謂“秀才都擠進城里”,有人不禁叩問“鄉賢何在”?從現實情況看,農村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成長于鄉土、奉獻于鄉里,在鄉民鄰里間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為“新鄉賢”的主體。新鄉賢應該是也必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引領者
胡彬彬表示:隨著近些年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人口涌向城市,許多鄉村文化精英也走出農村,定居城市,使得村落被遺棄空置。同時,從農村走出的大學生,也很少再返回家鄉。一些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積極倡導鄉賢文化了。應該說,新鄉賢的主體范圍更加寬泛了,包括鄉村干部、文人學者、退休官員、企業家、科技工作者、海外華人華僑等。他們視野開闊,資源廣泛,如能返回故鄉,或以自己畢生所集聚的能力奉獻家鄉建設,反哺故園,對于當下三農問題的解決,確實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需要重建鄉賢文化,在當今農村社會中、在特色小鎮建設中呼喚“新鄉賢”。
我們期待,在各地風潮正勁的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無論是原住民,還是希望“融”進去的新市民,都希望在新一輪的波瀾壯闊的城鎮化過程中,成為被照拂的主體,得以在更輕松、更優美、更便捷、更人性的環境中生活。特色小鎮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相信在城市發展決策者、管理者、建設者以及參與者的共同努力下,特色小鎮建設也一定會朝著文化魅力十足、特色鮮明、宜居宜業、風格各異的方向發展。
鄉賢由村落之所最終走向國家之殿,并最終以其豐功偉績而受到萬世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