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法: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專家顧問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研究員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由于一些客觀原因,做城市化質量評估非常困難。第一,指標來源不足。 第二,即便用國家統計局的指標,它也是變化的,特別是關于鄉鎮,每兩三年要變一下,有些指標原來很好,突然之間就不用了。要做動態對比的話怎么做?每年,行政區域也在變化,城市數量也在變化。
主觀上的原因是我們對城市化的理解。到底什么是城市化?“人的城市化”是怎樣的?按我的理解,城市化是整個社會的一個變化,不是說一部分人變成城市人,而是整個社會都在變,即便農民繼續當農民,也是在變。農業、農村、農民都隨著城市數量的增加、城市功能的調整在發生變化。實際上,從過去農耕為主的社會、城鄉二元社會,變成以城市為中心的社會。農民的生活方式,鄉村建設布局必須要符合城市化,這才是全面、完整的城市化。,如果認為城市人口達到多少,城市多少座,特別是城市戶籍人口達到70%、80%才叫城市化,這樣的理解有問題。
我們要評價城市化質量很費勁、很困難,但現在指標體系終于出來了,還有亮點。我們現在是五大維度,人口、經濟、生態、安全、公共服務,從這五個維度平行來看,已經淡化了經濟,沒有把經濟放在指導一切的地位,把人的問題、生態、安全、公共服務等來同時衡量城市化質量。每個維度里面都在尋找跟人的關系,這應該說是我們一個特點。經濟指標里面有人的收入問題、失業率,這也是特別強調的,而不是說經濟發展、投資規模有多大,這在傳統指標里面反而很多。生態環境里特別強調,人均綠地面積等。還有城市安全體系,每一個領域里面都有指標。公共服務里面包括醫療、社會組織、養老等。這個東西有假象,比如說萬人擁有醫療機構床位數,北京很高吧,但是門檻不一樣,不是針對所有老百姓。我覺得這個評估體系和《評估報告》應該發布,然后,在發布過程中根據反映再隨時調整,如果追求完美,永遠拿不出來。我建議,應該有意識地盯住一些指標做動態跟蹤。
我覺得評價可以更多地體現特色化,特色化的評價現在在中國最缺。比如說北京的服務業,北京有這樣一個條件,那么多中央機關在這里,服務業怎么能低呢?如果我們認為第三產業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這也不一定,還是要通過特點體現出特色,然后把城市做一些分類,這對地方政府會更有指導意義。
有一些指標也很好,比如公共支出在地方財政支出中的比重,這個不能低。因為有的地方財政很強,但支出很高,甚至還欠債。有的地方收入很高,但支出不高。這種理念在我國差別很大。我們這么做也是在引導地方。不管怎么樣,公共支出、投資每年比重多大,增長速度怎么樣,這些要有。包括財政支出里面對農村的公共服務這些也可以考慮。
我們講城市化要在“化”上下功夫,不僅要把城市作為一個點去考慮,還要評價城市對區域的拉動輻射。如果這個城市單獨的指標不怎么樣,但是它在區域中作用非常重要,社會治理、人均滿意度等都向它看齊,是一個標桿性的城市,那就不能說這個城市的城市化質量不高。
總的來說,這個評估體系不容易,很有亮點,也有點缺陷,不怨大家,因為客觀上的原因大于我們主觀上的原因,今后可以在發布過程中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