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和麥可思研究院共同編制的《2016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顯示,高等職業教育成為農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徑。這份報告分析了2011屆至2015屆高等學校畢業生中家庭背景為“農民與農民工”所占比例,發現高職院校農家子弟的比重逐年上升,目前已達到53%。
對于這一調查結果,輿論應該關注如何提高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以給農村學生更高的教育回報。可是,筆者看到的卻是有評論感慨,我國農村生上重點大學的機會太少,只能進高職院校,為此呼吁應該推進教育公平,給更多農村生進重點大學的機會。
這迎合了社會的名校情結,以及重點大學是“命運上升通道”理論,然而,就是把所有重點大學招生名額都給農村生又如何?我國重點大學的招生總名額不到50萬(2016年,中央各部門所屬高校本科計劃招生486356人,其中教育部屬高校招生344120人),而全國總招生計劃為700萬。940萬考生只有5%多一點可能進重點大學,其余的只能進普通本科和高職院校。2015年,全國高職招生334萬,所有被錄取的學生有47%進高職院校。這是我國高考升學的現實。
不關注必然有50%左右學生進的院校,卻只關注前5%的機會,這不可能給中國教育帶來健康、良性的發展環境,而只能惡化基礎教育的畸形競爭,扭曲整個社會的教育觀和人才觀。
對于我國的教育問題,必須有理性的分析。如果失去理性分析,開出的教育藥方,很難治療教育病癥。近年來,我國在努力推進高考公平,增加農村貧困生上重點大學的機會,這被輿論解讀為給農村學生命運上升的通道,筆者反對這種提法,如果上重點大學才能給農村生命運上升的通道,那上普通院校呢?這是給農村生更多的選擇,還是堵死農村生的選擇呢?增加農村生進重點大學的機會,這是推進教育公平的一方面,但這對農村學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真正全面的教育公平,不是只增加重點大學招生名額,而是讓所有教育、學校平等競爭,讓上高職院校的學生也有發展前途。
類似的漠視我國教育具體現實,對教育現象進行功利化解讀,以追求功利化目標的事例,在我國社會還有很多。比如,對于衡水中學和毛坦廠中學,輿論總是以這些地處不發達地區的學校,給農村生、貧困學生、底層孩子提供改變命運的機會,而給予支持與肯定,然而,誰說地處不發達地區的學校,就招的是這個地區的學生?衡水中學今年“逆天”的高考成績又在網上流傳,據學校宣傳,該校不僅再次包攬了文理狀元,而且河北省文理前三名均被該校包攬。在河北省排名前100名的學生當中,衡水中學文科占了60人,理科占了68人。其實,真實的情況是,衡水中學取得如此成績的學生,絕大多數來自全省范圍,文理科狀元都不是衡水學生,這不過是把全省的所有尖子生都集中在一校而取得這樣的成績罷了。而當地的學生和家長,早已批評衡水中學,根本不是衡水學生的中學,當地學生能進衡水中學讀書十分困難,衡水中學是靠外地生掐尖、招收復讀生來打造高考政績。可輿論還在說,衡水中學在為不發達地區學生提供機會。 這是什么機會?按照目前高考錄取規則,北大清華等校在一省的錄取計劃是固定的,超級中學并不能帶來招生名額的增加,而只會加劇應試競爭。
另外,毛坦廠中學引人矚目的是其招收的高復生,這些學生來自全省,而且,也不是輿論所認為的“貧困生”,媒體早就報道過,有家長算過一筆賬,在毛中復讀一年,至少要花費15萬元,這是針對高考分數比較低的學生的復讀費用(復讀按高考分數收費),而就按最低收費,每年每個學生的復讀費也是9000元,平均下來復讀費在5萬左右。但對于這些事實,輿論似乎視而不見,還是對學校辦學加以美化。難道這就是改變命運嗎?
這只能說明,功利的名校情結、唯分數論,蒙蔽了很多人的雙眼,即便畸形的名校情結,瘋狂的應試教育,已經制造嚴重的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可功利教育的捍衛者,還會拿出為底層家庭、寒門弟子機會的“理由”來裹挾民意。50%以上的寒門弟子必然在高職;一個建在不發達地區的超級高中,本地學生難進;花10幾萬去復讀,結果還是進普通本科……面對這些事實,該用一點理性來思考,什么才是真為寒門弟子、農村孩子服務的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