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走向制造強國之路——“十三五”中國制造業發展展望
時間:2016-06-11 15:44:00  來源:城市化雜志  作者:張淑梅 馮 華 

張淑梅:北京財貿職業學院教授

馮  華: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主任、城市化委員會交通運輸專委會專家顧問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隨著創新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力圖重振制造業,搶占高端制造市場并不斷擴大競爭優勢。如美、德、英、法等國先后發布了《美國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工業4.0戰略》、《英國工業2050戰略》、《新工業法國計劃》等。同時,新興國家也紛紛把發展制造業上升為國家戰略。如,印度制定了“印度制造”戰略。為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國發〔2015〕28號),第一次從國家戰略層面描繪出建設制造強國的宏偉藍圖,也是中國建設制造強國的行動綱領。

  一、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新階段和新形勢

  1. 我國制造業發展進入新階段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從國際對比來看,1990年我國制造業占全球的比重為2.7%,居世界第9;2000年上升到6.0%,居世界第4;2007年達到13.2%,居世界第2;2010年為19.8%,躍居世界第一。2013年,我國制造業產出占世界比重達到20.8%,連續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國地位。2014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達到22.8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35.85%。在500余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自19世紀中葉迄今,經歷了一個半世紀的歷程,我國又重新回到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的地位。

  自主創新能力增強,部分關鍵技術位居世界前列。近年來,我國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新支線飛機、大型液化天然氣船(LNG)、高速軌道交通等領域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百萬噸乙烯成套裝備、風力發電設備、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等裝備產品技術水平已躍居世界前列。比如:中國高鐵走向世界,我國高速軌道交通在國際上已經具有較強競爭力:一是技術先進,在牽引、制動和網絡控制系統三大核心技術方面已完全實現了“中國制造”,部分車型的所有零部件、子系統等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二是成本低廉,與日歐產品相比,我國高速動車組產品價格要低30%左右。2014年,由我國承建的土耳其“安卡拉—伊斯坦布爾高鐵”正式通車,我國與俄羅斯、尼日利亞等國家的高鐵合作項目也取得積極進展,中國南車、北車兩大集團全年新簽海外合同總金額超過60億美元,同比增長60%以上。

  我國與世界制造強國仍存在差距。主要表現為部分關鍵核心技術缺失、產品質量水平不高,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端裝備、核心領域的芯片和控制系統等仍依賴進口。2013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達2313.4億美元,超過石油成為國內第一進口大戶;近八成的芯片依賴于進口,其中高端芯片進口率超過九成。由于研發投入不足、核心技術欠缺,我國與世界制造強國之間差距明顯,例如,核心技術缺失制約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但在減速器、控制器和伺服電機等核心零部件關鍵技術領域久攻不克,嚴重阻滯了我國機器人產業的良性發展,與歐、美、日相比較,國產機器人核心部件在穩定性、壽命、精度、噪音控制等方面仍存在巨大差距。

  2. 全球制造業發展新趨勢

  一是制造業發展方式深刻變革。智能制造成為新型生產方式。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在制造業領域加速創新應用,使得材料、設備、產品和用戶之間可以在線聯接創新應用和實時交互,推動了制造業生產方式向智能制造方向發展。“互聯網+”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新產業。智能手機、智能電視、可穿戴設備、無人飛機、智能汽車、機器人等新型智能產品方興未艾,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智慧物流、數字醫療、遠程教育等新產業迅猛發展。隨著互聯網在各行各業應用的不斷深化,眾包、眾創、眾籌、威客、個性化定制、線上到線下(O2O)等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征。得益于互聯網、開源軟件、開源硬件,以及3D打印等新技術的應用,眾多“創客”脫穎而出,小微企業創新創業活動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只有運營總部而沒有生產車間的網絡企業或虛擬企業開始出現,生產小型化、專業化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征。

  二是制造業創新體系正在重構,制造業全球分工版圖面臨深度調整。創新環境復雜化,創新行為隨機化,創新載體平臺化,創新主體協同化,創新激勵間接化。創新載體從單個企業向跨領域多主體的協同創新網絡轉變。創新流程從線性鏈式向協同并行轉變。創新模式由單一的技術創新向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相結合轉變。發達國家強化中高端制造領域的領先優勢,中高端產業轉移出現回流現象。在中高端制造領域,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長期以來積累的人才優勢、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使其搶占了許多領域的制高點,特別是在信息網絡、新能源、新材料等若干新興領域,發達國家的先發優勢較為明顯。隨著3D打印、工業機器人等智能制造技術和裝備的普及應用,勞動力在生產制造過程中的作用和在總成本中的比重都將大幅下降,中高端制造環節出現向發達國家回流的現象。發展中國家積極吸引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在中低端領域承接產業和資本,對我國產生競爭壓力。

  三是我國制造業競爭力指數持續攀升,應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雙重擠壓”的能力日益增強。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報告,2000年我國制造業全球競爭力排名第23位,2010年上升到第7位;根據德勤公司《2013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未來5年內,中國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將穩居榜首,德國將從第2位下降到第4位,美國則將從第3位降至第5位。隨著我國制造業產品結構和出口結構不斷向高附加值方向升級,未來我國與發達國家制造業的分工關系將從目前的垂直分工轉為垂直分工與水平分工并存,尤其在軌道交通、電力設備、海工裝備等高端制造領域與發達國家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同時,在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領域,轉型升級的步伐也在加快,正在努力擺脫與東南亞、南亞等低成本國家的同質競爭。

  二、中國建設制造強國的重大戰略路徑

  李克強總理指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我國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2015年3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中國制造2025》。包括發展形勢和環境、“三步走”戰略方針和目標、9大戰略任務以及戰略支撐與保障四大部分。其中,9大戰略任務包括:第一,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第二,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第三,強化工業基礎能力;第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第五,全面推行綠色制造;第六,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10大重點領域;第七,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第八,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第九,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1. “三步走”戰略目標:實現從大到強的歷史性轉變

從產業規模、產業結構、質量效益、持續發展能力等幾個方面來判斷,世界制造業大國大致分為3個方陣:美國處于第一方陣;德國、日本處于第二方陣;中國、英國、法國、韓國處于第三方陣。到2025年實現第一步的戰略目標,也就是說制造業發展水平接近德國、日本實現工業化時的水平,進入世界制造業強國第二方陣,邁入世界制造強國行列;到2035年實現第二步的戰略目標,即在第二方陣中處于領先水平,制造業競爭力明顯提升,優勢行業形成全球創新引領能力;到建國100年實現第三步的戰略目標,進入世界制造業強國第一方陣,與美國制造業發展水平并駕齊驅,真正成為世界一流制造強國。

  2. 堅持一條主線:將“兩化”融合貫穿于制造強國建設的全過程

  一是要選好切入點。現在來看,“兩化”(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切入點就是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即實現兩個IT(工業技術&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實際上就是智能制造。因此,要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二是要找準抓手。要把推廣“兩化”融合管理體系作為重要抓手。2013年以來,工信部研究制定了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的國家標準;2014年首批選擇了500家企業開展貫標試點,通過標準和管理體系的貫徹實施,推動了“兩化”融合向更高階段躍升。

  三是要突出重點。當前制造業發展的重點是推動互聯網在制造業領域的深化應用。要落實“互聯網+”行動計劃,制定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路線圖;要積極發展云制造、眾包、眾創、眾籌等基于互聯網的新型制造模式,培育智能監測、遠程診斷管理等工業互聯網新應用,建設一批工業云服務和工業大數據平臺。

  四是要夯實基礎。要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加快建設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加快產業集聚區光纖網、移動通信網和無線局域網的部署建設,提高制造業企業寬帶接入能力;要前瞻規劃、提前布局,組織開發智能控制軟件、工業應用軟件、智能傳感器等關鍵技術,建設先進的信息物理系統,為未來智能工廠中設備、產品、服務與人之間的互聯提供支撐。

  3. 著力增強兩大動力:創新動力、改革動力

  增強創新動力,就是要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創新打造成為推進制造強國建設的核心力量。一是要完善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強化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建立以創新中心為核心載體、以公共服務平臺和工程數據中心為重要支撐的制造業創新網絡。二是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端制造業重大科技計劃和重大工程,力爭在集成電路、新一代移動通信、大數據、智能機器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和共性技術。三是要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第一,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機制,充分激發企業技術創新的活力;第二,要扶持創新創業型中小企業發展,今天的中小企業可能成長為明天的英特爾、微軟、蘋果、谷歌、百度,我們要為這些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包括提供資金支持、創業輔導、稅收優惠、信息咨詢等,幫助它們不斷完善自身,把創新創意轉變成社會財富。

  增強改革動力,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造業發展中的體制性障礙,釋放改革紅利,為制造強國建設增添動力。一是要簡政放權,推進依法行政,最大限度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把行業管理的重點放在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上,加強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的制定和實施,加強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提高產業治理能力。二是要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如完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激發制造業創新活力;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倒逼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強制造業領域產業安全審查機制和法規體系建設,確保產業安全、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等。三是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國防科技工業改革,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破除各種形式的行業壟斷,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為民營經濟廣泛參與制造強國建設開拓更廣闊的空間。

  4. 組織實施五大工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和高端裝備創新工程

  第一,實施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未來應重點圍繞制造業重大共性需求,依托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改建、新建一批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要充分發揮行業骨干企業的主導作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礎作用,行業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建設一批促進制造業協同創新的公共服務平臺、重點行業領域工程數據中心、重大科學研究和實驗設施。創新中心建設目標是,到2020年,我國要重點形成15家左右制造業創新中心,力爭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業創新中心。

  第二,實施智能制造工程。信息技術和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將成為未來產業競爭的制高點。要搶占這一制高點,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也是實現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根本路徑。文件提出,實施智能制造工程,要緊密圍繞重點制造領域的關鍵環節,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裝備融合的集成創新和工程應用;要支持產、學、研、用聯合攻關,開發智能產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裝置并實現產業化;要在基礎條件好、需求迫切的重點地區、行業和企業中,分類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及應用推廣;要加快建立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統,搭建智能制造網絡系統平臺。智能制造工程建設的目標是,到2020年,制造業重點領域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 30%,產品生產周期降低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業重點領域全面實現智能化,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50%,產品生產周期降低50%,不良品率降低50%。

  第三,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工業基礎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簡稱“四基”):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及產業技術基礎。工業基礎能力是制造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發展水平直接決定著工業產品的性能、質量和可靠性,是一個國家產業競爭能力的根本體現。近年來,我國在工業強基方面開展了一些工作,梳理出了近期需要重點發展的80種關鍵基礎材料、185項核心基礎零部件、105項先進基礎工藝和63項產業技術基礎,并提出了重點行業“四基”發展方向和實施路線圖。文件提出,下一步我國要通過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努力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

  第四,實施綠色制造工程。文件提出,要組織實施傳統制造業專項技術改造,開展綠色低碳產業化示范;實施重點區域、流域、行業清潔生產水平提升計劃,扎實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源頭防治專項;制定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企業標準體系,開展綠色評價。通過以上舉措,力爭實現到2020年建成千家綠色示范工廠和百家綠色示范園區,部分重化工行業能源資源消耗出現拐點,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業綠色發展和主要產品單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綠色制造體系基本建立的目標。

  第五,實施高端裝備創新工程。文件提出,要圍繞重點突破領域,組織實施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民用航天、智能綠色列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智能電網成套裝備、高檔數控機床、核電裝備、高端診療設備等一批創新和產業化專項、重大工程;開發一批標志性、帶動性強的重點產品和重大裝備組織開展應用試點和示范。通過以上舉措,我國應實現到2020年上述重點領域的自主研制及應用;到2025年,重要領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目標。

  5. 努力構筑三個保障:政策保障、人才保障、組織保障

  在政策保障方面,重點是完善財稅、金融和中小企業扶持三類政策:一是要構建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的投融資體系;二是要制定支持制造業創新發展的財稅政策;三是要完善中小微企業政策和服務體系。在人才保障方面,重點是建設好三支隊伍:一是打造高水平的經營管理人才隊伍;二是加強培育專業技術技能人才隊伍;三是造就一批優秀的企業家隊伍。在組織保障方面,關鍵是建立統籌有方、協調有效、落實有力的制造強國建設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三、創新創業是建設制造業強國的雙引擎

  1. 新經濟與新常態:“環境變了,游戲規則全變了”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高速發展的經驗之一是以園區化戰略推進工業化,園區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功。具體路徑和方法就是先規劃一片園區,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搞好“三通一平”、“五通一平”、“七通一平”,硬件完善了就可以招商引資。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發展動力在向創新切換,以往以園區為載體、以基礎設施為條件實現簡單工業化的路徑與思維,有可能成為發展新經濟和新興產業的障礙。園區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引導性載體,其發展模式必須升級。

  通過園區轉型助推新興產業成長、助推傳統產業升級,這兩件事合在一起就是李克強總理所說經濟調控的“雙引擎”:一是打造新引擎,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通過推動創新產業化,把民間活力釋放出來,讓一大批新興業態成長起來;二是改造傳統引擎,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供給,推動產業創新化,加速制造業升級。

  2. “你賭青春我賭錢,我們一起來創業”

  新經濟、新產業首先是通過創業生長出來的,必須大力支持創業。2015年3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后,各地支持創新創業的浪潮席卷全國。2015年中關村園區平均每天創業66家,一年新增科技企業2.4萬家;更有中關村“創業中國引領工程”、成都“創業天府”、上海“創業浦江”、蘇州“創業蘇南”等,2015年全國各地的創業行動紅紅火火。

  新一輪創業浪潮有四大動力:一是簡政放權和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創業門檻與成本,推動新的市場主體井噴式增長;二是新一代互聯網技術發展帶動產品服務、商業模式與管理機制的創新;第三是中關村、張江、東湖等高新區作為集聚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的重要載體,引領新一輪聚合創業浪潮;第四是當前出現的并購熱刺激“職業創業人”崛起。新一輪創業浪潮有四大主體,簡稱“新四軍”:一是海歸潮推動創業;二是精英離職引發創業浪潮;三是返鄉農民工掀起新的草根創業浪潮;四是大學生創業潮。

  3. 產業創新要在科技服務基礎設施上精準發力

  產業創新和發展新經濟需要軟的基礎設施,其核心是科技創新服務體系,載體是科技服務業,具體是由科技服務機構通過統籌知識、技術、信息、資金、人才等科技資源,向社會提供研究開發、技術轉移、檢驗檢測認證、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科技金融、科學技術普及等專業科技服務和綜合科技服務的新興產業,這些是實現創新驅動、引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產業。

  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四個鏈條:一是從創業苗圃到孵化器,再到加速器的全過程創業服務鏈條,如眾創空間;二是技術轉移服務鏈條;三是資金服務鏈條,傳統銀行無法應對創新創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必須鼓勵創業投資、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科技金融創新;四是人才服務鏈條。

  科技服務體系是新經濟的基礎設施。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要像過去30年抓“三通一平”基礎設施一樣抓科技服務業發展和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向新經濟轉型載體的園區,其職能要實現根本性的變革,也要從過去以硬件建設為主轉入到軟件建設為主。園區升級要在創新服務體系上精準發力。園區的使命就是要為創新創業提供環境和土壤,以此激活企業的創新能量,營造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