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班級七八十上百人,老師上課要用小喇叭,后排學生站著聽講,三四個學生用一張課桌……據新華社,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娃進城上學,不少城鎮中、小學班級規模超過50人、45人的相關規定,有學校最大班額達150人。
學校過大,班額過大,未必能節約投資,更未必能提高教學質量。大額班教室擁擠到學生轉不開身,教室的采光、空氣質量難以保證;桌椅排列難以做到合理規范,教室通道過窄,遇上緊急情況無法迅速疏散;總之,大班額渾身上下都是“病”。
和一些城鎮中小學相反的是,經濟發達地區已經在倡導小班化教學,一個班級二三十人,教師更容易了解學生,把握教學進程,最大限度地注意教室中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有更多溝通交流的機會。對學生而言,良好的學習生態有利于培養思維能力、陶冶性情,這是人性化教育的“硬件”,凡是有條件的地區,都應當創造這種優質教育環境。
客觀而言,一些地方政府對增加教育投入已盡了力,教育主管部門也費盡心機,無奈負擔太重,無力應對困境。可問題是,一部分城市興起小班化教學,而另一些地區無法維持最低限度的生均學習面積。因此,均衡教育資源,促進區域教育公平,必須引起重視。
此外,侈談“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沒有意義,采取措施,先要轉變觀念。教育畢竟是百年大計,應當給予不同于其他事業單位的特殊政策。一度有人擔心教育投資過多、使用不合理而造成浪費,這種擔心固然也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但比之各地層出不窮的超標政府辦公樓,“鄉村學校建設浪費”好像并沒有成為社會問題。
退一萬步說:即使在教育上“浪費”了一些,讓教師學生“舒適”了一些又算什么?城市建筑設計能“超前”,住宅樓建設竟然要“去庫存”,而中小學教室不夠用,所形成的反差豈不是社會怪象?
大班額現象在展現教育的落后,社會不應漠視,政府千萬不要哭窮,要把眼光放遠一些。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些擠在狹小教室里的小學生,二十年后將是建設這個社會的主要勞動者,他今天所受的教育,會影響他明天的眼光與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