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近日刊發《流動青少年教育田野筆記》,關注正在淡出政策制定者視線的打工子弟學校。據報道,位于某大城市城鄉結合部的綠樹學校(化名)共有758名學生,在這所未經教育行政部門批準的學校里,教師們當堂批評學生好吃懶做、鼠目寸光、無可救藥,學生們則強烈表達對學校的失望和憎惡,他們考試時照抄答案,計劃盡早步入社會。
調研打工子弟學校的辦學現狀,是為了給受教育者更好的求學環境。不過,打工子弟學校的最大困境是不能在城市繼續辦學,而打工子弟的最大困境是,失去了打工子弟學校,也就很可能在城市失學。換言之,雖然一些打工子弟學校辦學條件惡劣、辦學質量低劣,但好歹打工子弟還能在城市求學。
打工子弟在城市求學,正規途徑有兩條:進城市公辦學校或收費較高的民辦學校。如果這兩條路都走不通,還想留在城市,沒有辦學資質的打工子弟學校是一個選項。
打工子弟學校在城市辦學,大致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政府默許存在階段,主要在2008年之前,當時城市公辦學校很少開放給打工子弟,打工子弟學校比較紅火。第二階段是關停整頓階段,2008年之后,按照國務院以“流入地為主,公辦為主”原則解決隨遷子女城市入學的要求,各地加大公辦學校接收打工子弟的力度,同時對沒有辦學資質的打工子弟學校關停整頓,辦學條件不錯的辦成有資質的民辦學校,由政府購買義務教育學位;辦學條件過于簡陋的關停,并安排分流打工子弟。按照這種整頓治理辦法,打工子弟學校將淡出歷史舞臺,這也是依法、規范辦學的思路。不過近年來,隨著大城市采取嚴格的“以教育控人”政策,隨遷子女在城市入學的門檻提高了,打工子弟學校又顯現出“頑強”的生命力。這就是第三階段,政府堅決想關停打工子弟學校(沒有辦學資質、安全隱患嚴重、教學質量低),打工子弟學校得不到任何支持,辦學更艱難。
打工子弟學校辦學有多難,隨遷子女在城市求學就有多難。對打工子弟學校的處境,我們不應嘲笑,而要抱以更多理解。只有給隨遷子女創造同城入學的條件,才能保障打工子弟的求學權利,從根本上消除打工子弟學校。國務院前不久發布的《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城市公辦義務教育學校要普遍對農民工未成年子女開放,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農民工未成年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完善和落實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子女在輸入地參加中考、高考政策。這是原則性的意見,需要具體落實到城市隨遷子女入學的操作措施中,要禁止那種關掉所有打工子弟學校、同時抬高公辦學校入學門檻、把隨遷子女拒之門外的做法,這與中央的政策背離,同時會因現實的入學需求存在,讓不規范的打工子弟學校承載本來應該由城市承載的對打工子弟的義務教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