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城金山社區一些愛好南音的老人們,每周自發聚集在彭玉華老人家中吹拉彈唱,“抱團”休閑,老有所樂。近年來,泉州市積極拓展多元化的養老模式,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2月29日《泉州晚報》)
早晨熟識的老人們聚在一起做簡單的早餐,早餐過后,大家各忙各的,下午又聚在一起,打牌、唱歌,晚上他們結伴到社區廣場跳廣場舞,每周,他們至少聚餐一次,一天過得熱鬧又充實。兒女們不在身邊的日子,老人們的生活依然有滋有味。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養兒”才能“防老”。但近年來,不少人由于工作、生活等問題,迫不得已無法時常陪伴在父母身邊,鄉村、社區里的“空巢老人”逐漸多了起來。于是,抱團養老成為不少“空巢老人”自發的選擇。
人到老年,生理功能逐漸衰退,對他人依賴性越來越高,心理也越來越脆弱。不少獨居老人患有多種疾病和心理疾患。這就需要人們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撫慰。抱團養老有效緩解了空巢老人的寂寞和孤單。在一起“抱團生活”,既保持了居家養老的個人自由和舒適性,也大大縮短了獨處一室、百無聊賴的時間,
抱團養老好處多多,其一,老人們通過長時間的“挑選”,自發形成性格相吸的互助養老小團體,這種松散的群體結構讓彼此之間更融洽,免去了尷尬和約束,也增添了家人陪伴式的樂趣;其二,老人們年齡相仿,觀點類同,可以共同分享人生閱歷和感興趣的話題,彼此安慰,而不會產生代溝,有效驅除痛苦和煩惱;其三,“空巢老人”最擔憂的莫過于生病無人知曉,而老人們每天的叫門、聚會和互相關照,填補了子女不在身邊乏人看護的空白,杜絕“昏倒幾天無人知”的悲劇。
國際衛生組織大力提倡“積極老齡化”的觀點,即人在進入老年以后,繼續在各方面生理、心理、智能等 盡可能在較長時期保持良好的狀態。這需要老人們自身不斷加強積極生活能力。人類是群居動物,交流、溝通、陪伴必不可少,老人們在一起互相幫襯,自娛自樂,大大豐富了晚年生活,排除“老了不中用” “被拋棄“等消極態度,主動參與,老有所為,將大大提升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指數,有效化解老年化危機。
抱團養老,反映了當今社會生活方式選擇的多樣性,是“積極老齡化”的良性模板,也是對機構養老很好的補充,符合未來養老的趨勢。然而,我們必須注意,抱團養老是老人通過互助的方式實現的自助養老,而家人、子女加倍關愛、社會提供完善的養老服務才是破解老齡化難題的根本之道。政府各級部門要創新養老模式,積極發展多元化的養老模式,以社區為依托,積極建設居家養老服務站、公立養老機構,愛心食堂等,并鼓勵民間發展民辦養老機構,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撫慰、健康保健、應急救助、文體健身等服務,而家人、子女也要常回家看看,盡量多陪陪老人,了解留守老人日常生活和健康狀況,排解老人的孤獨寂寞。只有空巢老人的“自救與社會救助”雙管齊下,方能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的幸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