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寧法師,字戒凈,禮從上圣下輝大和尚學佛,在廈門南普陀寺剃度出家,于上學下誠大和尚處受比丘大戒。現任廈門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香港普緣蓮社住持,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兼職教授。
走進山門,我們面對的彌勒菩薩,總是快樂地笑對眾生。
在民間,他經常被描述成身上爬滿可愛頑童的慈祥形象。這個形象,在千年的中華文明中形成并傳承下來,代表了我們對人生的美好愿望。
我們寄希望于彌勒菩薩,因為那些可愛的頑童便是我們自己。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永遠懷有一顆未泯的童心。
孩童總是無憂無慮,而我們總是煩躁、憂慮、痛苦。
如何才能擁有童心般的快樂?
很久以前的一天,天上下起大雨。雨過之后,陽光照在一座宮殿中的水池之上,泛起一串串燦爛的水泡,十分美麗。
宮殿中的小公主看到了被陽光照射的七色水泡,便蹦蹦跳跳去找她的父王,請求父王將池中的水泡串起來戴在她頭上。將公主視為掌上明珠的國王不忍心公主失望,于是召集身邊的大臣,要他們想出能將水泡串起來戴在頭上的方法。
這根本就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啊……每個人都這么想。于是大臣們紛紛搖頭嘆息。
此時,一個宮女從旁邊走過來,告訴國王,自己可以辦到。
國王很高興,大臣們也終于如釋重負。
女牽著小公主的手走到水池邊,坐上小船,劃到水波蕩漾的池中心。宮女告訴公主:“您想要哪顆水泡啊,您自己拿起來,我幫您串成最美麗的頭環。”
聽到宮女的話,小公主很高興地伸出小手,開始抓起身邊的水泡,當然,每一個水泡被抓起來的時候,無一例外都會破掉。
這樣反復十幾次后,公主依然兩手空空。小公主想了一想,便笑了,帶著宮女一起回到王宮,去見父王。她撲倒在父王懷里,撒嬌地告訴國王:“水泡很美,拿不起來,我不要了,看看就好。”
儒家常講:大人者常保其赤子之心者也。在現實中,我們與小公主的不同之處正是我們的心太執著于外面的世界。我們總是按照自己的主觀臆斷去判斷一個人、判斷一種事物,卻忘了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去接受它、認識它。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無論財富、地位,還是名譽、情感,都如水中的水泡,固然美麗,但我們只能欣賞、享用,卻無法占有和控制,也無法讓它們隨我們的心愿發展下去。
我們總是自以為是世界的主人,至少,應該是自己的主人吧?可事實上,連我們的身體也并不是我們能占有的。它不會按我們的意愿存在,無論我們多么希望青春永駐,它依然會變老、會生病,會有一天離我們而去。同樣,夫妻之情如此,兒女之情也是如此。
《金剛經》中有句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止做如是觀。”——我們所看到、所得到的世間的一切,包括我們所聽到的語言文字,有生有滅的萬法,統統稱為有為法。萬物如夢如幻,我們永遠都無法真實得到。因此,放下吧。
放下占有的心態,用欣賞與享受的心態來面對世界上的萬物眾生,人生就會變得美好而燦爛。
我們可以享受天地間的藍天與大地,享受繽紛的花草樹木,享受友誼之情,享受夫妻之愛。萬事萬物,包括那些能給我們快樂的愛情,正如支撐房間的粱柱一樣。兩根粱柱如同兩個相愛的人,如果要占有對方,便會完全靠在一起,房間遲早會因為失去重心而倒塌。在愛情的房間中,每個人都需要給對方點空間與時間,讓對方感覺擁有一份自由。擁有自由和空間的愛情,才會永恒。
很多時候,我們將擁有理解為占有。越是占有,我們便越是恐懼,恐懼我們所在乎的東西離去。但并非緊緊握著,就能得到我們所要的東西。正像我們耳熟能詳的沙的故事,要想得到一捧沙,用力握著它,沙粒反而會全部漏掉,得到它的方式,唯有輕輕捧著它。放下我們的占有觀,放下我們的恐懼不安,輕輕捧起我們手中的沙,捧起我們心中的愛。沒有了恐懼不安,我們所擁有的東西才不會輕易地失去。神秀大師曾在悟道之時作偈語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我們的心正是如此。生而為人之時,本就沒有什么占有的欲望,所謂占有以及由此滋生出的恐懼、害怕,不過是蒙蔽心靈的塵埃而已。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該明白,如何時時注意,將自己被俗世污染的心靈擦拭得純潔如初。
我們所講的彌勒菩薩,至今仍在都率天宮修行,時時分身而去,與合掌參拜的我們結緣,普度與他有緣的天下眾生。面對未來之佛,無論我們是什么人,無論我們曾有過怎樣的生活,走入佛門對他輕合雙掌,深鞠一躬,便可結下一緣,終于得到救度,出離煩惱、生死之苦海。
走入山門,走進彌勒菩薩,感悟他、學習他、經過他、成為他。
現在的我們,便有了一顆凈化過的安然之心。
然后,讓我們再次起身,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