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機場、高鐵,這些代表著高新技術的設施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到提升地方形象的作用,因此,近年來,不少地區對機場的建設熱情持續高漲。據中國民航“十二五”規劃顯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新建機場70座,改擴建101座。這些機場均以小機場、支線機場為主。然而,小機場建設浪潮的背后是超過七成虧損的現狀,但為了讓航空公司“愿意來”,許多地方政府即使通過補貼也要與航空公司開展“合作航線”。小機場的建設熱潮說明了什么?如何預防小機場建設可能帶來的建設過熱、投資浪費等現象?城市化委員會國際交流專委會專家顧問、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馬慶斌近日就這些問題接受了媒體采訪。
在談到如何看待小機場建設高潮這一問題時,馬慶斌表示,機場的建設是地方政府與航空公司“兩相情愿”的結果,雙方各取所需。航空公司和機場作為市場化單位,不僅要擴展市場空間,也要考慮經濟利益,當經濟利益無法完全靠市場獲得時,政府有必要采取一些補貼的方式。事實上,地方政府心里也有一筆賬,短期看,機場是大投資,長期看則有可能推動地方的經濟發展。我們國家一些地區的相對區位條件并不好,但旅游資源、自然資源卻又比較豐厚,這些地區的交通往往不太發達,所以他們更愿意通過建機場來提高自身的吸引力。目前機場建設的確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問題,比如,過度浪費,或與地區本身的經濟狀況脫節,很多機場的利用率不高建成后已經成為擺設等等,這些現象確實存在。
機場建設的熱潮背后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已經到了這樣的階段,按國際經驗,當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時,航空業就會出現快速的發展,我國目前人均GDP已經超過了7500美元,最近幾年,尤其是在“十三五”時期,我們的低空空域開放,航空業確實迎來了鼎盛期。此外,權威數據也顯示,航空產業未來每年會有30%的增長率,所以大家都想爭這一塊大蛋糕。我國現在的通用飛機還不到兩千架,與美國的差距很大,換句話說,我們的增長空間也很大。尤其是我們國家幅員遼闊,所以我國的航空產業明顯是一個新興的、潛力巨大的產業。
熱潮來臨時,更需要的是理性對待。如何對小機場進行合理的規劃?馬慶斌認為,第一,要在省內進行統籌,尤其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加強對全國機場規劃的科學性進行引導和約束。第二,要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放開航空管制,航空公司往哪飛、飛多少,都由自己的效益決定,而不是簡單的依靠補貼。此外,機場屬于基礎設施,國家更希望基礎建設能夠以PPP模式進行,也就是讓市場決定要在哪里建、建多少。第三,要強調區域合作,不能把小型機場的建設變成一個牌子、一個臉面。要抓住共同擁有的思路,尤其是在一些毗鄰的地區,要盡量避免機場建設浪費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