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近期有消息稱,北京市四大機關將搬到通州,如今這件事已被體系化想象,升級到京津冀規劃,比如京津冀在2020年會合并成立“國家首都特區”、北京市的醫院、學校將向河北省外遷、央企總部也將向全國各省市外遷等。對此,城市化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部副研究員馬慶斌接受了媒體采訪。馬慶斌表示,很多傳聞都是在想象層面的討論,缺乏經濟、市場層面的調研。
馬慶斌長期從事區域與城市戰略、產業發展相關領域的研究,針對“以后北京四環以里地區歸中央直管,北京不再投資建設,四環以外歸北京市管理”的傳言,馬慶斌認為從邏輯跟理性的角度來說,“可能性不大”。按照目前定位,北京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馬慶斌表示,“這些中心如果也以四環為界來界定,是不合理,也不可行的”。
馬慶斌告訴記者,從北京的自身發展和京津冀的協同發展來看,北京市政府往外搬遷,是存在可能性的,往東和往南兩個方向,選擇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一個城市政府的搬遷,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因此不太可能這么簡單地、快速地搬遷,需要一個過程。
對于“到2020年,京津冀三省市合并成立國家首都特區”、“將兩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搬至廊坊或者保定,并且設立國家行政服務中心,全國人大政協也外遷”等傳聞,馬慶斌也認為不太靠譜:其一,“以往的經驗來看,合并的方式操作有很大難度”,因為涉及到的利益方太多,如果沒有很好的協調機制,即使把這三個地方合并起來,也會出現同床異夢的情況;其二,北京有一個定位是政治中心,最高檢、最高法、人大、政協都是其核心功能的一部分,“中央機構、國家部委機關往外搬的可能性不大”。
除了北京市政府東遷的傳聞之外,有關首都交通規劃建設的傳聞也是滿天飛,其中一條為“建成首都經濟圈環京高速走廊”。馬慶斌表示,從目前的發展來看,交通發展呈輻射狀較多。他分析,目前北京市的北邊和西邊,從人口、經濟發展來看,未來都不太可能是重點。更多還是向東部、南部傾斜,因此半扇形的可能更多。
還有傳聞稱,北京市六環路以內取消高速公路收費,改擴建城市市政道路。對此,馬慶斌表示,高速公路收費并不是由政府簡單決定是否收取的,“其實更多的重點,應該放在公共交通的建設上”。以回龍觀、天通苑為例,這些地區都只有一條主路連接城中心。擴建城市市政道路,不僅僅是要擴建小汽車道路,還要考慮到地鐵、城際列車的修建。馬慶斌強調,在發展公共交通的同時,也要注意將教育、醫療等資源在這些地區增加分支,“否則即便是發展了公共交通,也還是鐘擺式的人員流動”。
此外,傳聞中還提到要將北京的醫院外遷,形成首都醫學中心。馬慶斌認為北京市的確存在醫院附近是堵點的情況,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就應該將醫院外遷,“有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療,可以考慮外遷,但是一些比較急性或者重癥的,還是應該考慮留下”。馬慶斌說,“像醫院這類的公共服務資源的調整,應該考慮是存量進行優化,外遷的增量部分,則需要考慮合理的空間布局,進行結構調整”。
除了醫院,傳聞中北京還要建成首都國際教育中心,而本科教育也要向河北轉移。對此,馬慶斌認為不太可行。首先北京有一個“文化中心”的定位,如果把大學的本科教育搬走,那么文化中心要削弱很多。此外,北京還有“科技創新中心”的職能。北京很多高校比較集中,會形成集聚效應和聯絡,很多創業基地也都是在高校附近,且大學生也是創業的主力軍。如果一味單純的把學校搬出去,且搬得四零五散,“表面上是城市擁堵問題解決了,但是可能損失的更多”。
另外,還有關于央企“總部經濟”外遷的說法,稱央企的總部將遷至天津、唐山、廊坊、邯鄲、上海、廣州、廈門、青島、杭州等全國各省市。馬慶斌表示,他曾經研究過國外頂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普遍來說第一站為北京,第二站為上海,“國外企業的選擇,表明這兩個地方的市場潛力很大”。因此,如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讓央企總部外遷,可能效果并不好,“尤其是還存在稅收分成的問題”。
在馬慶斌看來,對于央企,應該分多種形式來看待,“比如競爭性的行業,需要鼓勵它尋找市場中心,找出更有利于自身的決策。而像工業性的行業,不能簡單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讓他搬走”。馬慶斌表示,北京是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如果沒有企業,沒有經濟活動做支撐,那所有的創新都是在實驗室里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