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60多個國家、44億人口、21萬億美元的區域經濟總量,一幅“一帶一路”新構想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從中國到中亞,從非洲到歐洲;從基礎設施到能源開發,從產業合作到金融合作;“一帶一路”正在煥發生機和活力。3月底,我國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更將構想化為實際行動,將這條2000年前的古代商貿通道徹底重新激活。怎樣看待“一帶一路”的發展歷程?城市化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馬慶斌日前就此問題接受了媒體采訪。
馬慶斌表示,一方面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是順應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是合作共贏,構建命運共同體。有句話曾說,世界上各國之間沒有永遠的友誼,只有永遠的利益。如今還要加上一句:如果這一個友誼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互利共盈的合作機制上,那么友誼應該是持續常青的,也是被世界各國所接受的。另一方面無論是當年鄭和下西洋所展現的和平實質的歷史形象,還是新中國建國以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深入人心,以及近年內中國在亞洲金融危機、全球經濟危機中所展現的負責任大國形象,都贏得了多數國家的認可,它們相信中國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會言行一致。同時,最重要的是,中國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三大對外投資國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它的實力讓世界各國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的各國相信中國有這個實力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
“一帶一路”涉及60多個國家、44億人口、21萬億區域經濟總量,談及這將給中國經濟甚至整個世界經濟帶來怎樣的影響,馬慶斌認為,這些數據一方面告訴我們這個區域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在全世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63%的人口只占了29%的GDP,說明世界經濟的發展依然還不平衡,很多國家需要與全球經濟銜接起來,共同分享全球化的紅利。但過去多年來,這些沿線的60多個國家中,如非洲、南亞的一些國家,因為一些特殊原因,其經濟發展水平還有待提升。馬慶斌表示,過去一兩年他也曾有機會去一些非洲和南亞國家調研,因此深刻體會到這些國家在發展中需要更多的技術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國家對于中國的這一構想是持歡迎的態度。
馬慶斌分析,現在我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是把這些國家與世界上最具活力的東亞經濟體和發達的歐洲經濟體銜接起來,因此這一經濟洼地就有了崛起的機會。一方面可以使發展中國家獲得發展的機會,另外也讓東亞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具體來說就是通過“一帶一路”沿線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類合作貿易人員的交流,推動東亞活躍的經濟圈和歐洲發展經濟圈,實現包括中間這一最具潛力的經濟帶的戰略銜接和優勢互補,一方面讓這些最具潛力的國家分享全球化的紅利,另一方面讓兩側的經濟體盡快的走出經濟危機的陰霾,實現經濟的振興,所以它是積極而長遠的。
“一帶一路”的發展獲得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相應,對于為什么會受到這么多國家的矚目,馬慶斌分析認為,最重要的一個指示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倡議得到了很多國家的響應,其原因有三個。一是亞太地區尤其是亞洲地區,實際是當今世界經濟最活躍的區域,且潛力巨大,但亞洲國家在未來幾十年的時間也面臨數萬億的電力、水等基礎設施投資需求,然而現有的國際經濟體系包括金融體系還無法滿足這個需求,因此需要有“一帶一路”戰略或這樣的一個金融機構出現,這對亞洲和世界經濟發展都是有益的。當中國在提出“一帶一路”戰略的時候,正好順應了這個需求。另一方面,亞洲國家以外的諸如英國、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也在積極響應,這說明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與全球經濟割裂開來,亞洲經濟穩定發展,也是歐洲經濟穩定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兩者難以分割,并希望從亞洲經濟發展中分享經濟利益。此外,事實上包括“一帶一路”及亞投行的創立,能夠云集響應者的最直接原因,是外界對中國經濟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