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鄉村規劃有助于解決農村建設無序發展的問題,但是,對于鄉村規劃是否會導致對鄉村的破壞,社會上和學界還存有一些疑慮。鄉村建設是否需要規劃,需要怎樣的規劃,誰來承擔規劃的主體,規劃什么?只有明確回答這些問題,才能促進鄉村規劃政策的健康有效實施。
2015年11月26~27日,第二屆全國村鎮規劃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暨第一屆田園建筑研討會在昆明召開。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我國鄉村規劃缺失導致農村建設無序發展問題,到2020年我國將通過改革創新,大幅提高鄉村規劃的易編性和實用性,力爭實現鄉村規劃基本覆蓋,結束農村無規劃、亂建設局面。
加強鄉村規劃有助于解決農村建設無序發展的問題,對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對于鄉村規劃是否會導致對鄉村的破壞,社會上和學界還存有一些疑慮。鄉村建設是否需要規劃,需要怎樣的規劃,誰來承擔規劃的主體,規劃什么?只有明確回答這些問題,才能促進鄉村規劃政策的健康有效實施。
首先,鄉村建設要不要規劃。眾所周知,鄉村是“自由成長”的,一些令人贊嘆的傳統村落,是在數百年的“自由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天人合一的空間格局。村落之所以能夠成為文化寶庫,不是誰設計出來的,而是圍繞村民生產和生活需要逐漸形成的。但是,應該看到,今天鄉村“自由成長”的環境已經不復存在,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宅基地的限制,宅基地審批制度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從面積上都在基礎上限制了村落合乎規律的生長;二是傳統的天人合一信仰、生態與和諧的理念以及傳統實用觀遭到了破壞。兩個原因結合,產生的是盲目攀比、胡搭亂建,擾亂和破壞了鄉村自身的發展規律。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必要的規劃,還鄉村“自由生長”的個性,引導鄉村按自身規律發展就顯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其次,鄉村要什么樣的規劃。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人們越來越形成這樣的共識:鄉村是鄉村,城市是城市,城鄉一體化是在尊重城鄉差異基礎上實現城鄉功能的互補,不能按照城市的建設規劃思路去規劃農村的建設發展。至于鄉村建設要什么樣的規劃,從原則上講,一是要能滿足村民的生產和生活,鄉村是圍繞適應農民的生產生活而成長的,有些“新農村”規劃設計不僅不利于農民的生產生活,甚至削弱乃至消滅了農業生產,為農民生活制造了麻煩;二是要建設有文化的鄉村,既能體現、保存和傳承農耕文化,又能融入現代文化;三是要符合生態原則,鄉村出現的垃圾問題、秸稈焚燒問題、糞便污染問題,大都是按照城市建設思路而忽視了有機循環利用的生態理念。鄉村規劃只有建立在理解鄉村的基礎上才會減少失誤。因此,研究鄉村結構和鄉村文化是鄉村科學規劃的基礎。
其三,誰是鄉村規劃的主體。目前的規劃特別強調規劃“資質”,于是一些具有建筑資質的規劃公司就來到了鄉村,這些設計公司大都是把城市建設的模板搬到了鄉村,于是出現了整齊劃一的“排排房”,村落形態、結構、文化遭到破壞。因此,住建部相關負責人強調要推進以村委會為主體的村莊規劃編制機制,村莊規劃必須尊重村民意見。需要指出的是尊重農民意見,體現農民意愿需要有集中村民意愿的科學方式方法。鄉村的復雜程度超出我們的想象,任何一個學科、一個專業、一個部門要想獨立承擔鄉村的規劃和建設都是不可能的。因此,鄉村規劃主體除了村民、政府、規劃機構外,還需要農業、手工業、鄉村旅游等產業部門和規劃部門協同,需要鄉村文化、鄉村社會、鄉村建筑、鄉村管理和民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作為支撐。
其四,規劃什么?鄉村建設規劃不應該是強制性的剛性規劃,只能是控制性和引導性規劃,要給鄉村和農戶較大的選擇空間和自由。目前的鄉村規劃特別要注意兩種偏向:一是鄉村旅游偏向,不顧條件地為鄉村設計旅游項目,似乎鄉村建設是為外來人準備的,老百姓的生活功能反而沒有得到重視,難以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二是增減掛鉤偏向,為節約出土地指標的鄉村規劃,普遍的做法是以“消滅”農家院落為前提,讓農民上樓以騰出建設用地指標。其實,農家院落從來就不是所謂集體建設用地,而是兼有生產和生活的價值,很多地區的農家院是高投入、高產出的生產用地。因此,通過讓農民上樓整理出土地指標實質上是偷換概念的做法。更為重要的是農民失去了農家院落,隨之失去的還有鄉村的社會結構、鄉村文化和鄉村傳統等一系列鄉村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曾動情地講過,“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這一重要理念應該成為鄉村建設規劃的重要原則。在實際推進農村規劃工作的過程中,也必須要多按照鄉村自身發展規律、科學集合農民意愿、轉變錯誤的規劃理念,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引導農村建設的有序開展,助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