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攻堅需首先激發內生動力
時間:2015-12-09 10:12:37
來源:紅網 作者:徐云鵬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發布《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決定》提出扶貧攻堅目標,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12月8日《京華時報》)
吃穿不愁,醫房有保,收入漲幅高于全國,到2020年實現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的既定目標,時間十分緊迫、任務相當繁重而艱巨。這也說明,我國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從我國近30年的扶貧開發實踐看,走出“人窮志短”的誤區,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激發內生動力,萬眾一心,奮發圖強,這是確保扶貧攻堅成功的關鍵所在。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實施大規模的扶貧開發。1994年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2001年實施《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2011年實施《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值得注意的是,1986年首輪評定貧困縣時,全國共有273個,到目前包括扶貧重點縣和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在內,國家層面的扶貧對象共計832個。
“貧困”的帽子不好看卻很“溫暖”。導致我國貧困縣增多的原因,固然與地區間發展水平逐漸拉大、貧困范圍和標準不斷調整等因素相關,但是,貧困縣的含金量很高,其背后隱含著巨大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也是重要原因。可以說,一旦戴上了貧困帽子,就意味著有政策傾斜支持,意味著有項目資金和轉移支付,金融、交通、水利、教育等各領域的重點項目都會隨之而來,而且幫扶力度很大,結果導致貧困縣帽子的爭搶異常激烈,領導干部不愿意摘帽,也不敢摘帽。
于是,在一些地方領導思想觀念中,能夠戴上并保住“貧困縣”帽子成為一種政績,若是哪一任領導把這頂得實惠的“桂冠”弄丟了反而會成為罪人。
碗邊上的飯粒子填不飽肚子。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救世主,脫貧致富要靠自己,汗水澆出幸福花。《決定》把“堅持群眾主體,激發內生動力”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本原則之一,抓住了工作指導的要害。從貧窮走向富強,實現貧困縣全部摘帽,必須首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發展觀,認真革除頭腦中根深蒂固的“等、靠、要”思想,徹底與“特供”“特護”斷交,不再單純企望依靠中央及省市級財政撥付扶貧資金和給予一些政策優惠謀發展,而是在黨的領導下,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創新體制機制,充分挖掘自身優勢和潛力,依靠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實施精準扶貧,走內生式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