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6》發布。報告建議:2017年完成養老金制度并軌,從2018年開始,女性退休年齡每3年延遲1歲,男性退休年齡每6年延遲1歲,至2045年男女退休年齡同步達到65歲。于是,男女同齡退休引發熱議。一項網上調查發現,將近80%的受訪者反對實行男女相同年齡退休。(12月6日參考消息網)
朋友圈里在探討活多久才“回本”,媒體在普及著國際社會延遲退休的“慣例”——無論你高興還是不高興,延遲退休方案只剩“最后一只靴子”落地了。勞動力供給總量減少,老齡化高峰飛速到來,養老金收支缺口不斷擴大,平均壽命抬高導致既有退休政策下人力資源浪費……矛盾與危機,都指向退休年齡的調整。
2013年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自此,“小步慢走,逐漸到位”的延遲退休頂層設計,進入公眾視野。今年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出臺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11月20日,人社部新聞發言人則表示,正在抓緊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方案”,將適時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鋪墊已經夠多,共識漸次成型,剩下的,是操作層面的博弈與程序正義的考量。
回到男女同齡退休這個話題上來,“80%的受訪者反對實行男女相同年齡退休”,這也不是不能理解。一是傳統的退休政策本就“男女有別”,二是中國社會市場化程度有限,公共服務又總有力有不逮的地方,男女在所有層面絕對平等,幾乎不太可能。不過,男女同齡退休也不算異想天開:一則,當年男女有別的制度安排,最早借鑒的是“蘇聯模式”,重點考慮的是女性承擔多子女撫養的現實情況,但世易時移,別說丁克家庭不算鮮見,就是“二胎政策”也會曲高和寡,這個時候繼續延續差別退休,似乎未必合乎情理。二則,盤點各國退休的年齡標準來看,美日英法不說,韓國新加坡也是“男女平等”,嘗試65歲同齡退休好像也不算天方夜譚。
這樣看來,簡直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么,民意真正的糾結,果真只是在于女性法定工作年齡被多延遲了幾年嗎?答案也許未必如此。即便延遲退休勢不可擋,為何延、如何延、何時延,這些核心追問,亟待官方版解答。換句話說,如果不能大大方方、坦坦白白地充分博弈,如果延退政策總是在欲說還羞的試探性放風中“挑逗”民意,遲早會陷入動輒得咎的境地。道理不復雜:退休政策事關千家萬戶,延退本身是“萬般不得已”,而公眾的政治參與熱情與能力與數十年前迥然有別——這個時候,越是敏感的制度設計,越是要經得起輿論的推敲與質疑。
在某種意義上說,延退政策就像交通擁堵費一樣,屬于不得已而為之的“次壞選擇”。既然增加了公共負擔,既然削減了公眾福利,那就得理解并憫恤民眾的怨言,還得在這種抱怨與焦慮中,心平氣和、謙抑穩妥地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約數——這是善治的需要,亦是公權的本分。聽懂男女同齡退休之爭的“弦外之音”,延退政策才有可能真正順民意、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