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細節才能讓延遲退休順暢推行
時間:2015-12-04 09:48:28
來源:紅網 作者:溫瓊
近期,官方多次就延遲退休政策發聲,一些智庫也公開提出建議。昨日在北京發布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6》建議,從2018年開始延遲退休,到2045年男性、女性退休年齡同步達到65歲。(12月3日中國新聞網)
延遲退休話題一直是中國公共輿論場上熱議的話題,畢竟它與每個人的“夕陽生活”息息相關。我國現行退休年齡源于20世紀50年代勞動保險條例的規定:男職工年滿60周歲,女干部年滿55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在制定這個政策時,全國人口平均壽命只有50歲左右,故有著其合理性。而依據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國目前的人口平均壽命已達74.83歲。顯然,我國已經邁入尷尬的“未富先老”。在人口預期壽命與偏低的退休年齡相沖情況下,相應退休體制自然需要改革。依照筆者個人來看,延遲退休確實不能夠再拖延下去了。
不能夠拖延下去并不意味著要“冒進”,不然只會讓原本能夠付以成效的決策步入尷尬窘迫的境地。雖然中央已經部署了全面放開二孩的政策,但顯然在短時間內它對于解決勞動力短缺作用微乎其微。而早在2013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調查就顯示,94.5%的受訪者明確表示反對延遲退休,僅3.2%的受訪者表示支持,2.3%的受訪者表示中立或未表明態度。坦誠來說,中國的延遲退休來得有些遲了,錯過了民眾心理所能接納的最好時機。一方面是國家頂層設計的大勢所趨,另一方面是輿論的不那么情愿,民意是政策制定的最重要參考依據,這就需要著政府在決策時要認真聽取民眾意愿,對政策的相關“細節”全面考量。
延遲退休我們需要分群體看待,對于從事高體力勞動的民眾自然不愿意延遲退休,而且他們到了一定的年齡也難以再在工作崗位上繼續發揮價值作用;而對于一些技術更新快,知識思維要求高的崗位,過了60歲的人員,恐怕難以被企業繼續留任。顯然,屆時這將會導致新的不公平:事業單位的人員都會愿意繼續留在崗位,而私人企業的人員未必會有足夠能力留在工作崗位。針對這個問題,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對記者也坦誠:“用人單位需要調整用人結構,既把‘老人’留下來,還能開出新口子、新崗位,讓新人進來。”筆者以為問題的核心關鍵是用人單位結構如何調整。如果將其單單交由市場調控,恐怕難以奏效。
客觀而言,由于養老金的歷史遺留問題,我國目前的養老金雙軌制飽受民眾所詬病,甚至可以說,積累了一部分民間怨氣。雖然相關官員再三強調:延長退休年齡不僅是為了養老金的收支平衡,而且是為了讓有條件的勞動者更好地為社會服務。但是在養老金制度不公平的當下,被質疑是逃脫不掉的,報告中也提及2017年完成養老金制度并軌。所以,要想順暢全面推行延遲退休,必須先全力將養老金并軌制度落實做好,建立公平的養老機制。這個怨氣點得到了疏通,屆時民間輿論阻力自然會小得多。
筆者注意到報告還特意建議退休年齡改革中引入彈性機制,可考慮以法定退休年齡為基準,規定人們可提前或延遲5年退休,但養老金待遇與退休年齡掛鉤。應當說,彈性機制保障了民眾根據實際情況自身選擇的權利,但是,如果不將政策各種“細節”問題完善處理好,會使得部分民眾自愿提前退休變為迫不得已的提前退休。
不論從世界各國退休體制還是本國具體國情看,延遲退休是大勢所趨,但延遲退休需要更多“細節”多領域的考量。除了筆者上述的問題,還應放大問題格局:例如一直被人忽略的流動人口(包含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的轉移接續問題,又例如延遲退休后對退休人員醫療保障相關的銜接問題。一言以蔽之,延遲退休需要對相關“細節”全面考量,只有將這些“細節”完善處理好了,延遲退休才能夠順暢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