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5日開始,廣東省住宅小區和商業配套停車場的停放保管服務收費正式放開。新政實施一月后,部分小區停車場費用“水漲船高”,停車難題再引關注和爭議。廣州市發改委近日叫停未按規定程序的調價行為,相關實施細則也正在制定中,并希望公開征求公眾意見(9月21日《南方日報》)。
日漸增長的車輛與幾乎沒變化的車位供給,是城市停車難主因。廣州停車場行業協會提供的數字表明,廣州老城區樓盤業主自有車數量與樓盤車位數量比例普遍達到4∶1,有的甚至是5∶1。截至今年1月,廣州中小汽車總量約187萬輛,全市登記在冊的經營性停車場停車泊位共66萬個,中小汽車數量與經營性停車泊位相比是1∶0.36。如果不把社會上非經營性車位計算在內,缺口超過120萬個。空間和人口密集、停車越來越難、交通擁堵加劇、生活環境品質下降等“特大城市病”,對大城市可持續發展構成長久威脅。
緩解城市停車難題,必須激活有限的場地和土地資源,包括開放現有的單位停車資源、開發地下停車場、建空中停車旅館,優化地段、時間段和停車管理,從而提高停車位使用效率。廣州目前每年上牌分段限定12萬輛,巨資投入建設這么多停車位顯然不現實。雖然增加停車位比不上機動車增長速度,但通過道路挖潛和資源整合共享,還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首先通過節流開源,讓現有的道路和停車場高效率運轉。中心城區路面容量有限,是停車難焦點。如果再建停車場,只會引來更多的車輛,導致進不去也出不來,所以動態監管是關鍵。建設智能停車管理系統實行錯時停車,對小區周邊道路、大中型商場、酒店餐飲、文化娛樂等公共停車場的運轉信息即時更新公布,引導司機錯開高峰停放,提高停車位利用率。盤活現有的停車資源,還可以在如城市廣場、寬闊道路及其它可利用的空地,適當安排停車位。同時鼓勵機關事業單位和商家,在非工作時間向市民提供經營性停車服務,且在收費上給予一定優惠。尤其是停車資源較多的機關事業單位,場地是政府投資建設的,應帶頭示范共享停車資源。
其次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已成為城市擴張和升級的不二選擇。作為一種新型土地資源,世界發達地區歐州、北美的一些發達國家,已大量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其規模之大、范圍之廣令人矚目。浙江省的的寧波、揚州等地級市,也走在了國內城市地下空間前列,在增加城市的容量的同時,也節約大量的地面資源,在這方面應加大鼓勵投資者向地下要停車空間力度。但也要防止一哄而上,應對地下資源進行調查后,結合城市各類設施的發展需求分門別類,通盤考慮地下空間的利用。制訂相應的法律法規,保障地下停車場開發的合理有序。
再次建立導向激勵機制,推動社會資金參與建設空中停車位。平面停車場占用的土地多,但多建立體停車場卻可以見縫插針。一些城市立體停車體系采用先進技術,建設多層平向橫移式立體停車場,電腦控制和機械化操作,存車和取車在一分多鐘內完成,日常用車停車都很方便。在城市綜合體、商業地產、大型公共場所,都可以直接將立體停車庫設計在內。
值得注意的是,引導市民綠色低碳出行,也是緩解城市停車難的一個途徑,減少開車就會減少同一時間集中找停車位的煩惱。除了加大公共交通設施投入,鼓勵人們更多地選乘公共交通;還要完善公共自行車運營系統,大量投放方便快捷的自行車,供市民對接“最后一公里”。目前自行車仍然是最靈活經濟的交通工具,它可以走大街串小巷,避開擁堵直到單位、市場和家門口,正好補上汽車所不能到達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