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美麗的南粵大地,數百條河流縱橫交錯,像母親的乳汁滋養著我們。但種種原因使一些地區也面臨著嚴重的水污染,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嚴峻的考驗。這些年,廣東已在淡水河、石馬河的跨界治理上探索了一些獨特的經驗,南粵跨界治水經驗已被提煉進入國家方案,值得推廣。為激發全社會共同治水的責任感,為“南粵八年水更清”打下堅實基礎,南方日報近期推出“跨界治水AB面”大型系列報道。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近日審議通過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這是生態文明領域改革的頂層設計,奏響了保護生態的最強音。今年4月,國務院正式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十條35項具體措施,把政府、企業、公眾攥成一個拳頭,向水污染宣戰。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原則,貫徹“安全、清潔、健康”方針,強化源頭控制,水陸統籌、河海兼顧,對江河湖海實施分流域、分區域、分階段科學治理,系統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管理。為此,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提出的總體目標是:一年新進展,三年新突破,八年水更清。
目前,全國水環境的形勢不容樂觀。就整個地表水而言,受到嚴重污染的劣V類水體所占比例較高,流經城鎮的一些河段,城鄉接合部的一些溝渠塘壩污染普遍比較嚴重,并且由于受到有機物污染,黑臭水體較多,涉及飲水安全的水環境突發事件的數量依然不少。對于廣東而言,過去的高速發展讓省內的諸多河流承受了難以承擔的環境壓力。由于水污染的特殊性,跨界河流治理始終是制約環境治理成效的關鍵問題。在2014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中要求推進淡水河跨界污染綜合整治,省人大常委會亦是連續8年重點督辦整治工作。去年8月,廣東加大力度向“水污染”宣戰,鎖定廣佛跨界河流、茅洲河、練江、小東江“四河”作為整治重點。跨界治水涉及面廣、困難多、投資大、見效慢,需要下苦功夫、真功夫、長功夫。但現實中“九龍治水”的困局一直存在,上游要發展工業,下游卻要喝好水,利益上的矛盾是困擾跨界治水的難題。歷經8年跨界治污的淡水河走出了廣東水污染治理的新路徑,有效實現了多地聯動攻堅克難——省級統籌層層推進、跨區域協作逐漸深入、區域內部分工合作,并成為廣東樣本進入國家治水方案。
跨界水域污染成因比較復雜,開展保護治理工作面臨諸多現實難題,單靠某地某部門唱獨角戲無法有效推進,沿岸各地政府的態度和行動都十分關鍵。只有多方真正達成共識,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解決好突出矛盾和重點問題。對于水污染之“重疾”,需要采用流域污染系統控制的方法治理,而其中關鍵則是建立全流域的協調治理機制,打破行政壁壘,進行有效的跨界共治。全面推進布局減排、結構減排、工程減排、管理減排等措施,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不是互相推諉、轉移污染。現實中,一些城市將流域治理跟開發結合起來,通過治理帶動產業結構轉型或流域開發,釋放土地空間,提升土地價值,實現了治污跟開發的雙贏。《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要強化環境質量目標管理,未達到水質目標要求的地區要制定達標方案。淡水河的很多做法與“水十條”強化環境質量目標管理的思路是一脈相承的,這些經驗對省內乃至國內其他河流治理都很有推廣價值。
水污染防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考慮各種因素,兼顧需求與可能。尤其對于跨界治水,因為涉及行政區域之劃分,更是提出了深刻的現實命題。接下來如何鞏固治水成果,夯實治理成效,都是跨界治水無法回避的問題。水污染治理,無疑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