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溫州29歲林女士和家人在一火鍋店就餐時,要求服務員朱某添湯被拒,雙方發生口角。隨后她發微博點評火鍋店態度惡劣。不久,朱某突然端來開水,對林女士迎頭澆下,導致林女士全身42%重度燙傷。目前,嫌犯朱某(17歲)已被刑拘。
因火鍋添湯引發爭執,繼而導致一人重度燙傷,一人被刑拘,這樣的結局,讓人唏噓。很多人指責朱某年輕氣盛,甚至認為其心理有問題,也有人主張“一個巴掌拍不響”,雙方都有錯。但我認為,事已至此,再去指責當事人誰好誰壞,意義并不大,此時最務實的討論或是:當我們與他人發生爭執時,如何避免事態升級,使自己免于傷害?
應認識到,很多悲劇的發生,往往源于一些零碎的口角之爭。如果在這些口角之爭升級為實質性的沖突之前,雙方或者至少有一方能控制住自己的火氣,稍加忍讓,哪怕在表面上吃點虧,或許就可以將自己從可能的麻煩中解脫出來。這樣看起來有些忍氣吞聲,甚至懦弱,但陌生人社會,在不知道對方是什么性格、會有什么極端行為之前,適當的懦弱,也是一種自保。
追根溯源,絕大多數暴力事件的發生,本質上看都是因為不寬容。此前,成都男子暴打變道女司機,也是因為不能控制住自己的火氣,誰都不相讓,誰都不想成為受欺負的一方,最終雙方都為自己的暴戾與不寬容付出了代價。
當憤怒壓過了理智,當暴戾取代了寬容,人的行為就極容易失范。
在一個陌生人社會,容忍以待,這或許是我們解決糾紛最務實也是最低成本的做法。許多事例,可為殷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