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曙光中學學生鄭雄被多名同學強行拉出學校,遭13名學生圍毆,因傷勢過重,鄭雄于7月4日搶救無效身亡。這一事件17日被曝出。(7月19日《京華時報》)
鄭雄就讀于畢節市納雍縣曙光中學的八年級,是一名留守學生,學習成績非常優異,在學校表現亦良好,如今卻無端地倒在同學暴力的拳腳之下,遭受圍毆致死。這不能不說是一出讓人愴然涕下的悲劇,學生、留守、暴力、毆打、致死……這些雜亂且令人哀嘆的詞匯書寫的悲傷劇目不停地重復上演,即便告一段落,仍舊有續集連接,“何時劇終”成了整個社會乏力的追問。
畢節留守兒童之殤,一次次揪痛公眾心底的軟弱。2012年,畢節5名男童悶死在垃圾箱;2013年,畢節一農用車失控撞死5名小學生;2014年,畢節12名留守女童遭教師強暴;2015年,畢節4名兒童服農藥中毒死亡;回到這個月,又是一名中學生遭圍毆致死……這一幅幅令人痛心五味雜陳的畫面,除了“意外”之外,到底有無漫不經心的“導演”、“編劇”摻雜其中,那些偶然背后的必然或許才是值得挖掘與凝望的價值。
是的,我們不該忽視一個現實,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分布十分集中,而且多數居住在中南各省。而據貴州省教育廳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貴州省在校中小學生為658萬人,農村留守兒童約為240萬人,在校生留守兒童為98萬人,學齡前留守兒童約150萬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60%。但龐大的數據并不意味著悲劇發生率的水漲船高,與之相匹配的是社會責任的愈顯沉重、政府管理的與日俱新,甚至是經濟發展的均衡適應。否則,無論之于留守的孩子,還是遠行的父母,關愛怕只能是一劑索然無味的營養液,根治不了留守之疾。
而回到遭受圍毆事件來看,留守兒童、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顯然不能成為一塊堅硬的護盾,因為來自同齡人的暴力侵害比意外更令人擔憂與深思。性格內向、心理自卑、孤獨怨恨是留守的心理畫像,但天性中的天真率直、無憂無慮、活潑好動、樂觀自信同樣是留守孩子不缺的善良。只是,當這些上進的善良被彌漫戾氣的狂暴少年擊垮,飄落的碎片重組起來是多么的不易。
留守兒童成為悲劇的主演,值得警惕的是,劇目中的施暴者卻在吞噬力薄者的權益。但并非所有留守兒童都是滿身戾氣、憤恨不平,如何施展心地純凈、自信有愛的留守學生的正能量,熏陶感染何嘗不是同齡孩子間觸手可及的引導?當然,完善的留守兒童社會救助體系才是一張救助大網,社會的溫暖與關愛、政府的救助與保障,組合發力才能見得著痕跡與成果。
參與圍毆的13名學生,少年們用拳頭擊破現實、拍打世界。責備之余,成人的世界是否該有些許反思?學校、老師、孩子的家長們,哪怕是那個未曾出手制止的學校保安,1個生命黯然地隕落,13個孩子未卜的前路,留守孩子們留下了悲傷,守住了什么?那些無處安放的童年該何去何從,難道只能是一句良心的拷問?留守兒童上演的悲劇何時劇終,又豈能是一句微弱的詰問?我們期待一天,悲劇劇終成為一聲有力的吶喊,刺破現實冰冷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