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上學路上兒童心靈關愛中心”在京發布了《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2015)》。白皮書指出,按照留守兒童總數6100萬測算,全國約有1793萬農村留守兒童一年只能見父母1~2次;約有921萬孩子“一年到頭見不到父母”。(6月19日《中國青年報》)
有報道稱,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面積向城市轉移的今天,全國有近6100萬留守兒童,散落在廣大農村各個角落里,像野草一樣自生自長。記得有句歌詞:“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沒媽的孩子像棵草”,唱出了孤兒的憂傷。然而,對于留守兒童來說,有媽的孩子也像棵草,他們中間約有921萬人,一年到頭見不到父母,已經成為變相孤兒。
由于長年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他們的性格內向、自卑、悲觀、孤僻;由于長久缺乏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失卻了暢通的傾訴渠道,有的孩子產生種種心理疾病,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悲觀消極等。而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進行矯正教育,則比其形成過程更為艱難。加上農村基礎教育落后,導致孩子們厭學、逃學、輟學情況非常嚴重,有的流落街頭,甚至走上犯罪之路;有的不幸被拐騙或利誘,成為血汗工廠的童工;有的遭遇溺水、車禍等意外事故,生命之花過早凋謝。
事實上,對于任何一個孩子來說,最好的成長就是與父母在一起。可是,因為面前橫亙著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戶籍的限制,使他們在父母打工地,安放不下一張小小的書桌,除非交上不菲的贊助費,或有機會躋身各種資源缺乏的子弟學校,但他們的父母卻往往拿不出這筆錢。這些可憐的孩子,在父母為之流血流汗、奉獻無數的城市,就這樣被義務教育拒之門外,小小年紀,只能與父母骨肉分離,留守農村。
不可否認,當今社會始終沒能為農村兒童創造一個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農村兒童教育本應是一個需要國家強烈關注的問題。特別是,城鄉二元分化的長期存在,教育資源嚴重不均衡,農民工子女在城市讀書難等,導致留守兒童有增無減。這是農村年輕父母的悲哀,也是全社會的傷痛。因此,解決地區之間和城鄉之間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的問題,縮小城鄉教育水平差異,保證農村孩子能夠在城市平等入學,顯得尤為迫切。此外,部分地方正在進行的戶籍制度改革和鼓勵返鄉農民工就地就業的政策引導,也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帶來了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