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重慶市舉行了2015年第六屆人才博覽會暨2015屆畢業生大型雙選會,共有290家企業參加招聘會并提供8000多個崗位。不少90后應屆畢業生在父母的陪同下前來應聘,有個別應聘者遞完簡歷后便一言不發玩手機,由陪同在側的父母與招聘單位負責人進行溝通。(7月19日《重慶晚報》)
“現在的孩子太嬌氣”,這是我們常聽到的抱怨和感慨,在這種“嬌氣”中,80后、90后常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習慣了父母包辦一切,自己如同永遠長不大的嬰兒,叼著奶嘴任由擺布。
心理學領域有個名詞叫做“彼得潘綜合征”,用來敘述一個在社會中未成熟的成人,這種綜合癥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依賴心強”。這實際上是一個心理陷阱,只是困于其中的人并不自知。重慶這次招聘會上出現的“由父母陪同應聘”的現象,只是“彼得潘綜合征”的諸多體現形式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入學前由父母代為決定的學校選擇、專業選擇,入學后的報名陪同、生活安排,畢業后的工作選擇決定。哪怕結婚了,也仍然有不少人對父母有著極強的依賴心,似乎離開了父母,自己便無法選擇、無法生活。
為什么“彼得潘綜合征”會成為現代人群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又是什么原因養成了這么多的“彼得潘”?其實不難發現,父母在這其中恰恰起到了最大的推動作用。從80后開始,獨生子女開始成為家庭生育的常態,出于一種風險意識,中國父母們對孩子越來越“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同時,由于獨生子女家庭普遍都是傾全家之資之力在培養一個孩子,因此從成本角度出發,父母們自然又會憑著自己的經驗替孩子做出種種選擇,避免因孩子選擇失誤而造成的資源浪費與損失。更重要的是,害怕不成熟的孩子因選擇而失敗,從此落后于人。
當然,無論是基于風險還是基于成本意識,其背后都是因為常說的“愛”在起作用,“因愛之名”,父母們越俎代庖、說一不二的行為便有了最為恰當的理由。而在這種愛的長期圍繞下,習慣了由父母“包辦”的孩子便會一直停留在嬰幼兒時期的心理狀態,永遠處于“判斷無力”、“選擇困難”的癥狀之下。久而久之,他們便拒絕長大,拒絕個人去面對這個他們看起來全然陌生的世界。
一邊是父母們發愁“為什么孩子總也長不大”,一邊是父母們東奔西走為孩子張羅著一切,這種極其矛盾的心理與行為在中國父母的身上卻渾然天成般獲得了融合、統一。無意譴責父母們,畢竟“可憐天下父母心”。只是這種付出與犧牲總是顯得過于沉重,它既讓父母們辛苦憔悴,很多時候也讓孩子喘不過氣來。
讓孩子自己去面對這個世界,其實沒那么可怕,失敗幾次反而能夠讓他們更好地成長,總有一天,父母們是要對孩子放手的。否則,他們只是個叼著“奶嘴”到處游弋的“彼得潘”,那時可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