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球城市生活成本排行榜新鮮出爐。中國有三座城市名列前十,香港、上海和北京,分別排名第二、第六、第七。
在這個榜單中,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是安哥拉首都羅安達。相較之下,日本的東京在走下坡路。這座曾被外僑視作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甚至跌出了前十。
如何看待這個排行榜,是否意味著東京的衰落?生活成本和城市競爭力有怎樣的關系,生活成本的高低對城市競爭力有怎樣的影響?答案很難一概而論。
通常而言,生活成本是城市活力的一個指標,如果生活成本長期處于極低狀態,那賺錢的機會就隨之減少,城市的活力也就受到抑制,反之,如果生活成本高得令人咋舌,也會把年輕人“嚇跑”。
城市的競爭力或者活力來自于新的觀念、思想、資本、制度的相互激發,需要新的人才“涌入城市”,如果城市賺錢難,也沒有更好的公共設施,那就不可能吸引有野心、有知識的人來到城市。也就是說,城市的吸引力來自于生活成本與城市“福利”之間的比值,這一比值越大,城市就越沒有競爭力。
全球城市生活成本的排行榜也印證了這一點。高居榜首的是安哥拉的羅安達,第十位的是乍得的恩賈梅納,在全球城市競爭力的排行榜中幾乎找不到這兩個城市。除了香港、新加坡和日內瓦等之外,生活成本排行前十位的城市與其競爭力很難匹配,尤其是羅安達、恩賈梅納這樣的城市,生活成本越高,則市民的幸福感可能就越低。
當然,這份全球生活成本的排行榜受匯率影響非常大,東京跌出前十與日元大幅貶值有密切關系,而人民幣、韓元的升值讓中國北京、上海、韓國首爾的排名大為上升。此外,排名的標準以紐約作為基準,所謂的“生活”也是以美國作為參照的,比如一條牛仔褲在羅安達售價247美元,在熱帶國家,牛仔褲未必是生活必需品,還有漢堡包等也不是全球普遍接受的主食。
可見,排行榜里的“生活”未必是各個城市居民的生活,而是跨國公司雇員或者各國政府海外雇員的“生活”。以美元和西方生活來評價全球生活成本,存在一定偏頗,只能當做一種參照。
在全球化時代,城市競爭力可能就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一個城市的競爭力源于它的性價比,人們會“以腳投票”,尤其是越來越壯大的全球中產階級,都愿意到性價比高的城市生活。紐約的競爭力在全球名列前茅,雖然生活成本也比較高,但其商業環境、公共服務都是一流的,所以仍是極具吸引力的城市。
專門研究新興市場的經濟學者魯奇爾•夏爾馬說,在里約花24美元買一杯貝利尼雞尾酒似乎有點太貴了,他總結的一條經驗:如果一個新興市場國家的物價對于一個來自富裕國家的游客來說也覺得貴,這個國家或許不是一個能夠脫穎而出的國家。從長遠來說,高生活成本會抑制一個城市的活力。
城市安,則天下安;城市繁榮則國家繁榮,國家之間的競爭可以化約為城市之間的競爭。對于仍處于大力城市化進程中的中國來說,對于身處全球競爭中的北京、上海等城市來說,也許可以從這個排行中找到一些啟發。構建生活成本與城市“福利”之間的最恰當的比值,才能提升自己的吸引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