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個題目好像有點大,但卻是此次“2015年網絡湖北行”啟動兩天一來最深刻的感受,而這一感受就來自于湖北黃岡的遺愛湖風景區。之所以會這么說,不僅是因為該風景區的建設,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對市民免費開放,更是因為這一發展模式,真的是當下不少城市所欠缺的。
說實話,當我第一次聽到“遺愛湖”三個字的時候,我真的想歪了,但是經解釋才知道,這一景區的所有元素,都是蘇軾的相關符號,我才意識到這其實是依托于地方所特有的文化資源,來發展地區經濟,提高市民的休閑質量。據了解,當地投入了巨資來打造該景區,對市民免費開放,而在后期也將會陸陸續續引進來一些服務類企業,最終將通過市場化運作來收回前期投資的成本。
這其實是很難得的,因為這樣的長線投資,在短期內并不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除了讓市民受益之外,恐無其他,這種發展模式自然也很不受多數主政者歡迎。
眾所周知,當下不少誠實的發展,囿于政績考核模式的制約,多數都青睞于立竿見影的效果。也正是因為此,我們看到了不少城市向天空要政績,打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高樓;我們看到了不少城市熱衷于打造中心商務區,把人流物流都集中在一起,最終造成了嚴重的交通擁堵,回過頭又來再通過其他手段來治理;我們看到了有些城市為了短期的經濟效益,不停去更名,只為了發展地方經濟;我們看到了有些城市為了打造城市生態文明,竟然去購置螢火蟲等生物,來裝點城市的生態元素……
這一切的一切,都證明我們的城市發展已經迷失了很多,個中原因,無疑是其已經失去了一種內源性的支撐,這注定其發展是不可能長遠的,也不可避免地在城市發展的后期而找不到方向。
在現代化的過程當中,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城市,當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都必定要去需求一種內源性的支撐,而這一支撐就是文化軟實力。不少地區和城市的發展,都將文化繁榮讓位于經濟發展,殊不知兩者本身就是并行不悖的,依托于本地區特色文化資源,并將其作為發展的主線和源頭,或許在短期內未必會看到經濟效益,但長遠來說,必定會在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同時,將文化反哺經濟,就遺愛湖風景區的建設來說,正讓我們看到了其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及遵循現代化進程的發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