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競拍過程中,價格出現浮動,本應該是一件比較正常的事情。但如果是在房地產行業相對穩定的時期,相近地點相近時間有類似地皮出讓,且價格存在近20億元的差別,說出來還是有些難以置信。
據媒體報道,武漢市江岸區塔子湖躍進村2010年底掛牌成交的兩塊面積29.61公頃土地,與臨近村新春村2011年初掛牌成交的兩塊面積27.42公頃土地之間存在近20億元的差價,當地村民一直對此耿耿于懷。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以低價出讓土地,讓這些村民的利益受損。情況也確實如此,據公開資料顯示,同在三環線內,同一地域東西方向只隔一條馬路的姑嫂樹村,最低的拆遷補償價格是2800元/m2,這個最低補償價格還是比躍進村多了近1倍多。
為何會出現低價轉讓,倘若在今天這種房地產局面下,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們似乎還能找到稍微牽強的理由,但在幾年前,土地出讓并不是這樣的行情。筆者查閱2010年武漢房地產檢測報告發現,2010年確實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國十條”、“新五條”、“漢六條”接連發力,但卻調控乏力。厲政下,武漢房地產市場不僅沒有應聲倒下,而是逆襲瘋長。這份材料顯示,武漢市江岸區在第一輪調控后,樓盤沒有出現下跌。而在其他區也是漲聲一片,甚至出現政策恐慌性購房,由此可見,房地產市場在當年還處于黃金期,有著良好的前景。在這樣的背景下,只有一家開發商參與競拍有點說不過去。
相連的兩塊土地,拍賣的時間也相近,一個年底,一個次年年初,后者價格幾乎是前者兩倍,價值如此相近的拍賣品,價格卻如此懸殊。作為地方政府部門肯定更愿意排除高價錢,這是毋庸置疑的,政府部門完全沒有理由故意去壓低價格,以成全房地產開發商。出現這樣反常的情況,原因不言自明。
退一步說,相近地塊拍價如此低,反而會影響到相近地段的拍賣活動,但相近地塊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大幅躍進,這只能說明,這塊地確實值這個價,底價拍賣“貓膩”呼之欲出。
如果真是房地產行業的問題,那么次年價格應該會更低,也不會有開發商參與多次競拍。將兩者進行對比,以底價進行成交,我們得出以下結論:要么是出讓方傻了,要么是開發商瘋了。
“該企業參與城中村改造,會面臨諸多問題,所以起拍價格才會較低。”這是官方的說法,但后湖地區城中村改造已經實行多年,早就有相應的藍本或者參考案例,當年最終以底價成交,而次年卻可以高價拍出相鄰地塊,著實讓人難以信服。
底價成交本身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而在整個過程中,又有諸多疑問亟待揭開,當時參與者究竟有幾個?報道稱,有幾位村干部已經被抓進去,那么背后是否還有利益相關人員參與進來,幕后究竟還有哪些黑手?期待相關部門一查到底。
整個交易過程中,村民參與度極低,近乎等同“暗箱操作”,作為非國家工作人員的村干部,居然有如此能量,可見對交易的監管完全處于空白狀態。
此事在多天前經媒體曝光,但時隔這么多天,主管部門也沒有拿出一個應對質疑的姿態。報道中,主管部門的回應,在筆者看來并沒有多少說服力:一則,躍進村兩塊地沒有競價,導致價格偏低,相近時間相近地點的地塊卻被開發商多次競價,無論如何說不過去;二則兩塊地的差價實在太離譜,而出現這種巨大落差的原因,相關部門卻沒有說清楚,或者說在刻意回避實質問題。
如今,當地政府仍沒有一個明確的回應,蒼白的否認其實沒有任何作用。民眾想追問的是,當時到底是啥情況,為何沒有企業來競拍,是否有企業參與報名,報名企業的情況如何,都應該進行公開以回應質疑,不知道這次是否還是會選擇用沉默來抵擋質疑。
村民利益受損,國家利益受損,誰來為如此巨額的損失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