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協的調查數據顯示,科研資金用于項目本身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經費流失在項目之外。科研人員通過虛報經費、收集發票充抵等手段將科研經費放入個人腰包。相關機構的財務部門通常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給濫用資金的行為開了綠燈。(8月31日《中國青年報》)
前不久,中科院曝出準院士段振豪挪用科研經費包養二奶、養私生女的丑聞,將科研經費問題再次帶入輿論視野。可在很多局內人看來,這僅僅還是小兒科。一次課題經費申請告捷的慶祝宴讓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副教授姚衛紅記憶猶新。酒酣之際,宴會主角向大家透露了一則驚人的消息——自己的個人資產即將突破千萬元。這位工科教授年薪只有15萬元左右,哪來這么多錢?姚衛紅很是不解。這位教授私下告訴她,自己和某主管科研經費的部委官員很熟,項目來得容易,錢也就來得容易了。
說穿了,科研資金幾經折騰落入個人腰包,也不是靠什么新鮮的伎倆。請客送禮、吃喝拉撒都能跟著項目報銷——早有科研人員透露,一般做項目預算時,需要100萬元就報120萬元,上浮20%。有些重大課題需要招標,就不敢把預算報得太高。資金只要撥下來,就要想方設法將它用完,項目快結束時如還有錢就買車買電腦,置辦辦公用品。跟著項目的人在這段時間內吃喝拉撒都能報銷。有些項目預算中有明確規定不能買車只能租車,就想辦法在發票上做文章,把買車變成租車。種種伎倆,我們是那么熟悉!
科研經費背后隱藏著多少的腐敗和貓膩?還有60%的科研資金究竟去哪了?
據報道,國家審計署日前公布的科技部2010年度審計為此寫下注腳:審計2010年的99個支撐計劃在研項目普遍存在不符合專項經費管理辦法及其他財經制度規定,課題擴大開支范圍、未經批準調整預算、未嚴格執行政府采購制度、會計核算不規范、課題突擊花錢購買設備,其間手法多樣、漏洞一一展現,涉及資金數以億元計。而來自司法機關的信息則表明,科研院所職務犯罪案件兩大高發領域就是:科研經費管理與后勤保障。可見,這個我們原先并不熟悉的領域,早就是積垢重重。
有人感慨:“我國科技創新的成本太高了”!可是,誰知道,那些成本,神不知鬼不覺地成了某些人的個人資產,成了吃喝玩樂的資本——我們的科技強國之路,為何會人為地那么坎坷、崎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