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夕網上《博士春節返鄉手記:越看,對鄉村的未來越迷茫》一文引起熱議。這位博士記錄中提到有詩人說:“有故鄉的人回到故鄉,沒有故鄉的人走向遠方。”并慶幸自己有故鄉可以回去,但也因為回鄉過年各種感觸對故鄉的未來產生迷茫。
我雖然有故鄉,很多親人還在那里,但父母仙逝十多年之后,回家鄉過年的次數變得越來越少。近幾年常利用春節長假去旅游,真的是走向遠方了。
今年春節,驀然驚覺,老家在逐步走向空村化之后,連回鄉過年的習俗似乎也正在坍塌。城里人想到鄉下過年,鄉下人卻紛紛趕到城里過年。
大哥是桂西老家縣城職高的老師,大嫂在家打理田地。2005年那年,盡管還要供兩個孩子上大學,還是咬牙在農村老宅基地蓋起了樓房。往年春節都是踏踏實實在鄉下等在外念書的兩個兒子回家過年,前年兩個兒子都研究生畢業并參加工作,于是去年年中全家東拼西籌借了十萬元做首付,在縣城買一套商品房,春節前簡單裝修完畢。
大年除夕下午兩點鐘我打電話拜年,他說正在老宅忙著殺雞。我問孩子們都回來了,他卻說都回來了,但都住在縣城的新房。他一個人回老宅殺雞祭拜祖先之后,等會兒馬上就返回縣城了,今年要在縣城過年。
老家距離縣城不過十分鐘車程,騎自行車也不會超過25分鐘。
看來,對我們兄弟而言,父母不在了,老宅不過是供奉祖宗的靈牌。
他還說在省城開雜貨店的小叔,今年春節把其他親戚都接到省城去過年。家里那幢三層小樓門口掛滿了蜘蛛網。
而這樣的體驗并不是僅限于筆者。
一位熟悉多年的京城廣告公司老總前天跟我說,春節大假前五天他就毅然放下工作,一個人驅車狂奔千里返回江西鄉下老家,只為讓家鄉春節那濃濃的鄉音、鄉情慰藉自己在城里打拼疲憊的心。回到老家,他一個人打掃房間、備置年貨,直到除夕,在外地或者外省工作、打工的親人才陸陸續續回到家中,團團圓圓過了年。
酒酣耳熱之際他感慨說還是鄉下好,有人情味,熱鬧。村里的老人給他卻潑冷水:“過完十五你再呆著看看,村里還有沒有人可以陪你說話!?”
酒醒之后,他也頓悟自己被幾乎就是鄉村一年最巔峰的歡樂時節蒙蔽了雙眼,實際上只是憑借著不少家族還有老人守望,現在春節還能招來外出創業、覓食的游子,讓鄉村呈現短暫的喧囂。沒有產業支撐的鄉野,終歸留不住任何自認為可以外出打工賺錢的成年人。
同時他也注意到不少村里人除夕前舉家驅車或者搭車往縣城或地市、省城趕路,這些老鄉在城里都買了房子,都要趕到城里過年。
或許等到村里的老人都走了之后,老家最終會變成一座空村。過年的熱鬧不過是過眼煙云,寂靜才是這片鄉土的常態,衰敗恐怕將是它未來難逃的宿命。
于我們而言,故鄉可能還稱得上是可以寄托我們漂泊靈魂的故園,因為那里畢竟還有我們這代人相對清楚的親族譜系,有我們青少年的記憶和經驗。但于我們自小生長在城里的兒孫呢?恐怕只是一個符號,甚至連符號都談不上。
節前有朋友推薦一篇“虛妄的故鄉和虛偽的返鄉”,作者把故鄉和返鄉解構得相當的“不堪”,甚至斷言“并不事實上存在‘故鄉’這么一個東西。……唯有在一種病態式的、靜態的想像當中,‘故鄉’才是存在的。”
故作高深的文筆,把通俗的話題變得拗口,甚至讓人不舒服,但確實有助于讓我們避免沉溺于溫情脈脈的鄉愁敘事,睜開眼睛從另外的視野看待總有一天我們回不去的故鄉。為了生存,為了發達,誰也沒有責任或者義務為我們守望故鄉,固守傳統。
從博士回鄉筆記對鄉村未來的迷茫,到“虛妄的故鄉和虛偽的返鄉”一文直斥鄉愁的虛無,背景就是“故鄉”確實正在變成距離城市或者城里人越來越遙遠的標的物。
或許只是因為我們都有病,或者說我們都處在有病的時代,對于故鄉、對于鄉愁才這么的敏感。
畢竟,“此心安處是吾鄉”的灑脫不是凡夫俗子都能修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