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稱】 臨西
【位 置】 位于河北省東南部,邢臺市東南端,衛運河中游左岸,地理位置優越,是兩省三市四縣交界之地;東經115°18′—115°45′,北緯36°44′—36°57′之間;屬暖溫帶亞熱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C,平均降水量559.6毫米,年日照2516.2小時,無霜期194天。
【規 ?!?總面積542平方公里,東西橫距34公里,南北縱距19公里,人口35萬,耕地57萬畝,轄5個鎮、4個鄉:臨西鎮、河西鎮、下堡寺鎮、尖冢鎮、老官寨鎮、東棗園鄉、呂寨鄉、搖鞍鎮鄉、大劉莊鄉;299個行政。
【歷史沿革】 歷史悠久,人杰地靈。西漢初已置清淵縣,其后雖朝代更替,但此地卻興勝不衰。金天會年間為避水患,治所遷徙曹仁鎮(今臨清境內)??h內尚有戰國時期趙國墩臺、唐月洼寺遺址、元朝古槐等大量文物古跡。1964年2月,根據國務院以衛運河和四女寺減河為冀魯兩省省界的指示,將臨清縣衛運河以西的下堡寺、童村、呂寨、老官寨5個區(包括原屬9個公社)和城關區的南、北大隊,米市、臨衛街由山東省劃歸河北省管轄,設置臨西縣。
【地 位】 國家優質棉基地縣,河北省優質羊基地縣,“中國軸承之鄉”。
特色產業成為支柱
臨西由一個小城鎮演變成“中國軸承之鄉”,離不開地方政府長期堅持走的一條特色產業發展之路。臨西縣軸承產業起源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至今已有30多年的歷史。其發展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七十年代到1980年前后,是起步萌芽階段。在當時軸承產品十分緊缺的情況下,主要是一些頭腦比較靈活的農民,從外地軸承企業或廠礦企業,購回廢品或淘汰不用的軸承,經過簡單工藝處理,進行翻新組裝,再拿到市場銷售,或直接供應企業使用。這一階段基本屬于手工作業,地下交易。第二階段,從1980年到1995年前后,是星火燎原的產業膨脹階段。逐步形成了老官寨、河西、大劉等7個軸承加工銷售專業鄉鎮,部分經銷戶開始走出縣門,到各大中城市設立經銷門店,呈現出“千家萬戶搞加工,千軍萬馬闖市場”的可喜局面。這一階段,為了引領軸承產業朝著正確方向發展,經充分調查論證,明確提出了“以生產中低速碳鋼軸承為主,以為大中型企業配套為主”的方針。由于產品符合市場需求,定位準確,價格低廉,所以很快搶占了國內市場。但這一階段,也存在著冒牌生產、不當競爭的缺陷,產業發展幾經波折。第三階段,從1996年至今,是產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開拓國內外市場,向生產加工國際貿易型轉變,走集團化、產業化道路。同時,按照“以產興市、以市促產”的發展思路,投資2.44億元,建設了“中國軸承大世界”專業市場。
經過30多年的發展,軸承產業已成為臨西縣主要支柱產業,是河北省最大的軸承加工基地、華北最大的軸承商品集散地。目前,全縣軸承產業固定資產達到15億元,從業人員達到4萬余人;擁有各類軸承生產加工、檢測設備1.2萬臺(件)、可生產加工六大系列1200多個型號的軸承產業及零部件,年產軸承2億套。全縣擁有軸承生產加工企業180多家。其中,固定資產千萬元以上企業18家,百萬元以上企業160多家,50家企業通過了國際質量體系認證,注冊商標20多個,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并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軸承交易市場方面,擁有軸承大世界、倉上、白莊、河西4大軸承交易市場,年交易額達到20億元。其中,占地500畝的“中國軸承大世界”,年交易額突破10億元,成為全國最大、功能完善的專業市場。軸承營銷網絡遍布全國各大中小城市,擁有軸承經銷門店2800多個,在外經銷人員1.2萬人以上,并且全縣軸承出口企業有50多家,產品出口歐美、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交貨值達到4億元,年直接出口創匯400多萬美元。2007年,軸承產業營業收入32.8億元,完成增加值23億元,出口交貨值3.8億元,繳稅5256萬元。
做大做強特色支柱產業,是實現區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一條捷徑。臨西縣通過建設“全國知名的軸承之鄉”,加快了小城鎮經濟之發展,也增加了小城鎮經濟之活力。
品牌工程增加動力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機械制造業蓬勃興起,農工機械、汽車制造、儀器機床以及其他行業,對機械傳動的核心部件——軸承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前景十分看好,因此軸承產業被喻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和“日不落產業”,臨西軸承產業也邁進創品牌、擴規模、產業化、集群化,參與國內國際競爭發展的新階段。這一階段已經由過去的靠膽量、靠政策保護、靠不正當競爭轉向了靠創新能力、靠經濟實力、靠科學管理,是一個艱難的爬坡階段、質變階段。臨西應對的策略,就是按照“生產要素集約化、企業管理科學化、品牌經營戰略化、產業發展集群化、發展空間國際化”的“五化”方向,加大政府引導力度,加大企業自我發展能力,加快引進外資、外企步伐,實現“四個一批”:即催生一批適合出口碳鋼軸承要求的新企業,擴張一批老企業,提升一批龍頭企業,引進一批有品牌、有實力的規模企業,把產品做精做細,把市場做遠做大,把企業做強做新,確保這一富民強縣產業持續發展,建設名副其實的“中國軸承之鄉”。
為加快臨西軸承產業的發展,實施“品牌工程”,臨西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四項措施并加緊實施。一是對產業發展進行重新定位思考,科學確立臨西軸承發展的思路和目標。在發展方向上,把高精尖產品作為主攻方向,進一步加快中低速產品的更新換代步伐。在發展思路上,把打造全國一流的軸承生產加工基地和全國最大的軸承交易基地作為奮斗目標。在發展速度上,要確保高于全國同行業平均發展水平,五年內力爭全縣軸承產量翻兩番,銷量再增一倍。二是抓好“三高一大”項目引進,努力加快臨西軸承產業升級步伐。把高科技、高效益、高附加值和大投資項目作為重點。同時要繼續抓好面向知名企業,面向在外經商大戶,面向軸承行業知名人士,面向有產業對接的先進發展地區的“四個面向”招商活動,靠“三高一大”項目帶動整個行業發展。三是實施好“名企、名牌”兩大工程,進一步加大現有企業的改造力度?!懊蠊こ獭保攸c突出“抓大放小”?!白ゴ蟆?,即要積極制訂鼓勵現有規模企業擴產改造的優惠政策,對自身發展快、財政稅收貢獻大的企業,不僅在資金和政治待遇上重獎,同時還要在土地、信貸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傾斜。四要進一步加強和鞏固臨西軸承銷售地位。積極引進高素質人才加入軸承營銷隊伍,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和營銷水平;龍頭銷售公司培育工程,將資產超億元或超5000萬元的在外經銷大戶作為重點,探討組建2—3家全國性、現代化大型軸承銷售集團或連鎖機構,搶占市場制高點。“放小”,即放水養魚,要在工商、稅務、土地等各個方面充分給予其優惠和照顧,積極鼓勵引導小規模企業朝專、特、精方向發展,力促企業總量實現一個大的提升。例如,工商局就通過發揮注冊登記、商標廣告、動產抵押登記職能,為河北德瑞博軸承有限公司等11家企業辦理了省級冠名,為邢臺德眾汽車貿易有限公司等23家企業辦理了市級冠名,支持河北隆潤紡織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貸款3800萬元。
特別是在實施“品牌工程”建設方面,臨西通過大力調整產品結構和園區建設,重塑了臨西的新形象、新品質,增加了小城鎮的發展動力。首先是通過調整結構,初步實現了“中低速軸承”向高速精工軸承的轉型。隨著總投資2億元的河北光揚軸承和投資1.1億元的鑫銘高速軸承項目的實施,以及貝林、藍天、玉良等一批千萬元以上軸承企業的投產運營,臨西軸承已初步實現了中低速向高速精工產品的轉型。
其次,通過建設園區,構建了一個軸承產業超常發展的強大平臺。在縣城北部、東部規劃建設的占地6000余畝的陽光和軸承兩大工業園區已初具規模,為軸承產業下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再次,通過創新措施,營造了一個更適于軸承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成立了軸承產業領導小組,設立了軸承產業辦公室;設立項目建設基金,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加大了市場建設和繁榮興市工作,軸承大世界銀行、信息、物流等行業更加健全,功能更加完善,對整個產業的牽引和帶動作用更加明顯;在各方的幫助指導下,軸承特色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了科學保障。
建設冀東南新明星
臨西是邢臺市乃至河北省的門戶之一,地理區位優越,文化積淀豐厚,經濟基礎扎實,具備加快發展的良好條件。近年來,臨西一是實施大開放戰略,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加快把邯臨路、邢臨路的黃金區域,建成大項目、高新技術項目聚集發展的“金三角”;二是充分發揮地緣、人緣優勢,借助已經落戶的上海復星集團、隆潤紡織有限公司等企業,創造更加優惠、全面的招商政策和環境,以商招商,擴大成果,加快發展;三是加快城鎮建設,努力打造冀東南明星城鎮的形象品牌。早在前幾年,臨西小鎮建設就在進一步完善倉上、龍旺、高村等商貿街的基礎上,投資2200萬元興建了全縣一流的農民進城一條街,并以此為基礎,通過廣泛招商,開辟了南方商品批發城,吸引溫州客商140余戶;同時又投資800萬元鋪修了長約14華里的南環路和運河西路。此外,文化廣場、軸承大世界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落成,初步形成了五縱五橫的發展框架。今明兩年,臨西又突出抓好太行路兩側,軸承大世界及工業園區的街道改造,提高凈化、亮化、綠化、美化水平,改善生產生活環境,增強招商引資的吸引力。
日前,臨西總投資1300多萬元,集新建3.6公里城鎮居民區街道、改造完善2.4公里城區主干道及設施等十項城建重點工程正在加緊施工建設,由此打響了該城鎮建設的又一場硬仗。今年以來,為加大城建力度,實現“一年一大步,三年大變樣”的目標,臨西縣委政府牢固樹立以人為本,改善民生的城建理念,一是科學制定縣城總體規劃,嚴格城建審批制度,積極鼓勵有資金、有資質、有實力的開發商投放到城鎮建設中來,不斷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同時,搞好城區綠化、美化、亮化,加大對占路經營、亂停亂放、亂倒垃圾的整治力度,積極探索城市管理長效機制,鞏固城市管理成果。二是重點抓好一批以河西鎮為代表的中心鎮村建設,在資金、政策、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大力傾斜,力爭通過2到3年的努力,將河西鎮建成縣改革發展的橋頭堡、承接山東產業轉移的主陣地、縣域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另外,其他鄉鎮結合實際,確定了1至2個村,積極搞好規劃,穩步抓好建設,通過中心村、重點村建設,進一步促進全縣第三產業的發展。
2006年即被確定為“全國小城鎮改革發展試點”的河西鎮,明確提出“建設衛運河畔明星鎮”的發展定位,致力打造對外開放的大窗口,強力構造晉冀魯三省交通的橋頭堡,竭力打造東出西聯的物流港。
臨西將按照“大思路、大規劃、大手筆”的指導思想,實施大開放戰略,建設規模企業聚集發展的“金三角”;打造城鎮新亮點,建設冀東南明星城,力爭在全市率先實現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協調發展的目標。
崛起富強和美新鎮
盛世譜新曲,今朝音更強。結合臨西縣的實際,臨西提出了建設“穩而強,富而美”新臨西、努力趕超全省中等發展水平的發展目標。臨西縣委書記尹全峰介紹,總的思路就是突出一個主題,穩中求快,快中求好,“十一五”期間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努力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力爭翻一番以上;抓住兩大重點,高舉項目建設和民營經濟兩大“天”字號工程,力爭完成投資和實現效益五年翻兩番;發揮三大優勢,即:軸承產業、棉紡產業和工業基礎優勢,加快結構調整,努力把工業化水平提高到50%以上;推進四大突破,即:壯大軸承特色產業,力爭年產值和銷售額均占到全國的10%以上,建設名副其實的“中國軸承之鄉”;做強骨干企業,培育出精銅加工、銀光化工、隆潤紡織等10家以上納稅超千萬元的財稅支柱;建設整潔優美的一流城鎮和高標準的陽光工業園區,打造冀魯兩省交界區域的招商亮點;加快新農村建設,跟上全市、全省建設步伐。堅持這個思路,就是要努力拼搶全市第二平臺領先位置,加速趕超全省中等發展水平,在建設沿海強省和強縣興市的大局下,實現臨西的和諧奮進,爭先創優。
實施工業突破,建設經濟強縣,離不開社會各項事業和諧奮進、協調發展。尹全峰介紹,在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基礎上,臨西將重點抓好四個方面:一是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全力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富民強村為中心,大力培植“農字號”加工企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以文明生態村創建為載體,著力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二是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重點抓好“一城(縣城)一鎮(河西鎮)”建設,全力打造邢東名城和冀東強鎮,靠完善的城鎮功能、較高的城鎮品位、優美的城鎮環境吸引客商,吸引項目。三是大力倡導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著力打造一支“干事、創業、為民”的服務型干部隊伍。進一步明確“以實績論英雄,看項目排座次,票多不如項目多,人與項目共進退”的用人導向,強化考核,嚴格獎懲,努力形成人心思進、知難而進、上下一心、力求跨越的強大合力。四是下大力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各種民生問題,繼續努力創造出政治安定、社會穩定、發展和諧的良好環境,加快建設“穩而強、富而美”的新臨西,為全市“富民、強縣、興市”大局做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