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名稱】 武漢市墨水湖大橋
【工程地址】 位于武漢市漢陽區,北連月湖橋及漢陽大道,南接漢陽四新地區及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
【工程進展】 2004年5月開工,2007年9月竣工,2007年10月通車。
【工程概況】 雙向6車道,全長1614.7米,為武漢三鎮最長跨湖大橋,也是中國城中心最長的跨湖大橋之一,跨湖面1170米,主橋長536米,橋下共有19孔,中間最大跨徑40米,供船只通行;荷載為A級,6級航道,設計最高水位19.65米,按7度地震烈度設防。
【承建單位】 武漢新區建設開發投資有限公司
【藝術設計】 武漢藝術建筑設計院
【施工單位】 中港二航局
【專家點評】 墨水湖大橋為連續梁裝飾拱橋,全橋寓意“文風墨彩”,主橋采用十九孔的孔橋造型,孔徑大小和諧分布,表達了孔橋傳統的韻律和弧線美,在寧靜和諧的湖面景色中,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橋梁的優美感;同時在建筑上針對該段地勢低洼的實際,首次使用了“真空堆載聯合預壓”軟基創新技術,在中國和世界跨湖建橋界也處于領先位置。
武漢為實現兩江俱進、三鎮齊飛,早在2004年即作出開發建設“武漢新區”的重大戰略決策。所謂“武漢新區”就是由長江、漢水、京珠高速公路合圍而成的地區,規劃面積368平方公里、人口100萬,涵蓋漢陽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蔡甸區的一部分;“武漢新區”的建設目標是瞄準世界一流水平,將建設成為輻射武漢乃至華中地區的現代制造業基地、生產性服務中心、市級文化旅游中心和風貌獨特的現代居住新城,并將成為武漢實現“中部崛起”的一個重要支點。 要實現“武漢新區”建設的戰略目標,就必須實現“三區”(漢陽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蔡甸區)城鄉一體化,但連通“三區”的道路一直是制約“三區”協同發展的一大瓶頸,而墨水湖大橋的貫通有效地解決了這一難題,不僅成為了“武漢新區”的標志性景觀,而且加速了武漢城市化進程,成為了連接武漢“1+8城市圈”的快速通道。
長龍臥波構建新區紐帶
在長江、漢江“兩江交匯”的武漢,大橋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出行和生活方式,而且成為了這座城市的榮耀和品牌,武漢就因有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武漢長江大橋而自豪,武漢因橋梁眾多就有“中國橋都”之稱,然而,大家對武漢大橋的印象只是停留在兩江之上,卻忽略了“百湖之市”添彩虹之美麗。
在武漢新區,“坐擁九山,臂攬十湖”,擁有龜山月湖、墨水湖、龍陽湖、后官湖、南太子湖等五大風景區,按照武漢新區規劃,三鎮將實現功能互補、協調發展,將成為展現武漢產業經濟及濱江、濱湖自然山水特色的窗口,成為集中展現武漢二十一世紀發展建設水平的生態新區、人文新區、現代新區、魅力新區;將以“六湖連通的水系生態網絡”為基礎,發揮武漢濱江濱湖的地理優勢,創建新的文化旅游特色,同時以“五縱五橫”為道路骨架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在空間上,以沌口、漢陽城區為發展基礎,四新地區為發展重點,沿長江、漢水發展軸為支撐,實行軸向推進與組團發展相結合的空間發展模式。而武漢墨水湖大橋的建設,就是武漢新區凸現濱湖自然山水特色、加快道路骨架建設、實施組團空間發展的一重大舉措。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武漢經濟的支柱產業區,也是武漢經濟的晴雨表,建設好武漢新區,離不開打通到該區的快速通道。在建設墨水湖大橋之前,從月湖橋驅車抵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大約需要40分鐘,如遇到堵車,就要花更多時間;而墨水湖大橋開通后,就只需要10分鐘左右,而且很少有堵車的現象。 墨水湖大橋屬于武漢江城大道的一部分,在其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全長9.4公里的江城大道原規劃名為梅子路,是武漢新區首條快速主干道,也是新區規劃“六縱六橫”路網的主骨架之一,設計主題是“四新地區”的城市發展軸,體現楚文化“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精神。江城大道北起琴臺大道,跨越墨水湖和南太子湖,南止神龍大街,路寬50—70米,雙向6—8車道,車速可達70公里/小時,總投資10多億元。作為城市快速路,梅子路從北至南為時間軸,寓意武漢從“歷史到未來”;北段以中國傳統園林造景手法代表歷史,跨越過“十九孔”的墨水湖大橋,進入以大面積、繁茂的植物色塊為主的中段,代表飛速發展的現在;走過現代、簡潔的南太子湖大橋及超前手法的未來主題公園,邁向武漢的未來。
而墨水湖大橋的建設至少具有三大職能:連接正在建設的武漢新區和城市中心城區;暢通南大門,分流318國道車流;提速漢陽、沌口交通,銜接漢口、武昌,是惠及三鎮的江城主干線。 武漢新區建設開發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文形象地指出,江城大道的建成和墨水湖大橋的通車如同給武漢新區增添了一條玉帶,這標志著武漢新區第一項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勝利完工,將使武漢三鎮交通受益,也將極大地促進武漢新區尤其是沿線開發建設、旅游觀光,并將對連通武漢三鎮和武漢城市圈內的其它城市,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水墨丹青承載荊楚文化
墨水湖大橋又稱“十九孔橋”,孔橋傳統的韻律和優美的弧線如同彩虹一般橫臥在碧波蕩漾的湖面上,遠看就像北京頤和園中的“十七孔橋”,不僅如此,在橋梁的藝術設計和建設中也融入了豐富的荊楚文化,有效地避免了目前中國橋梁設計中出現的“千橋一孔”、“千橋一面”的現象。 武漢新區擁有風光秀麗的自然景觀和璀璨奪目的歷史文化底蘊,留下諸如“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等千古絕唱,曾流傳著大禹治水、伯牙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關羽洗馬、李白夜游等傳說,還有許多不可多得的名勝古跡和歷史地名:古琴臺、歸元禪寺、鐘子期墓、禰衡墓、琴斷口、升官渡等。這些歷史傳說和歷史遺存,成為今日武漢新區建設的文化承載,而墨水湖大橋的設計和建設也正是在尋找一種文化傳承。
墨水湖顧名思義即黑色的湖水,湖面寬廣,湖岸曲折,有大小湖灣十幾個,在水位深度為20米時,面積可達30平方公里,盛產淡水魚。關于該湖的傳說蘊涵著豐富的楚文化,這也是中華文化的閃亮瑰寶。相傳五代十國時期,昭明太子蕭統編完《昭明文選》后,在湖內洗筆而將湖水染黑,故后人稱之為墨水湖。此處不僅風光優美,還有伯牙訪友、劉備藏兵、李白賦詩、岳飛牧馬等傳說。 為體現墨水湖流傳的“文風墨彩”歷史典故,墨水湖大橋在主橋和引橋的交界處每邊就設計有兩個古色古香的橋頭堡,分別以“研墨亭”、“洗筆亭”、“撫琴亭”“吟詠亭”命名。遠看橋頭堡就是一座座大型雕塑,其外觀呈梯形,底座像方研盤,中間有縱向排列的三個窗口喻為三塊墨磚。武漢藝術建筑設計院院長陳德新介紹,墨水湖大橋還將“昭明太子洗筆”傳說用一幅浮雕展示出來,雕刻在兩橋頭堡之間的橋墩,由于墨水湖屬于漢陽“六湖連通”的一部分,以后游客可以乘船細細欣賞。
從每組橋頭堡向下走,均設有下湖的步梯和聯系兩個橋頭堡的下穿通道,這寓示著“下湖洗筆”的用意,而實際上也為游人提供一個親水平臺,游人能通過通道到達橋梁的另外一側。另外,橋頭堡橋面的亭子也將給行人提供休閑場所。 墨水湖大橋既是一條快速通道也是弘揚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上面的設計就彰顯了荊楚文化。走上墨水湖大橋就會發現,每隔2塊欄板,就出現雕刻有“雙龍戲珠”圖像,再隔2塊欄板上就雕刻有“雙鳳朝陽”,依次排列。為何要選龍鳳的圖案?陳德新解讀長龍臥波、花好月圓,整個基調是和諧、祥和,與“龍鳳呈祥”恰好吻合,楚人崇拜龍與鳳,在楚文化中龍代表和諧、祥和,而鳳被喻為太陽,再看到墨水湖地區,有山有水,山為龍、水為鳳,自然而又和諧。
而細看墨水湖大橋上的龍鳳浮雕,卻發現古老中又多了一份時尚。橋上設計的龍、鳳都是從楚文化中抽象出來的。例如浮雕上龍鳳就很有特點,龍頭偏大,有點卡通味道、很可愛,龍爪像云,被抽象化處理,龍是盤起來的造型,寓意盤龍文化;鳳呈騰飛之勢,身體流暢,富有動感。 “主橋采用十九孔的拱橋造型,每一孔看上去像半個月亮,夜景燈光照耀下湖面波蕩著投影,虛實結合成一輪圓月”,吳文介紹,“因主橋采用中國傳統拱橋設計,整個橋身也像半個月亮,這樣游人在夜間將欣賞到花好月圓的美景;白天看像一條巨龍浮在水面上,氣勢宏偉。”
據悉,墨水湖大橋是武漢新區標志性景觀構筑物之一,該橋與湖心唯一的小島擦肩而過,其古典造型成為湖中一道風景線,并與武漢動物園景區融為一體。因此,該橋既是景觀橋,又是觀光橋。
開發感言
知識運營城市,創新成就未來。墨水湖大橋的建設通過創新的設計不僅成為了武漢新區的標志性景觀,而且通過彰顯荊楚文化拉近了武漢“1+8城市圈”的距離。融入了城市文化,也就加速了城市化進程。
——武漢新區建設開發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