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傍晚,北京英家墳社區,71歲的張玉和都會“全副武裝”推著小外孫女出來遛彎兒,左手小黃鴨,右手撥浪鼓,一會兒從兜里掏出奶瓶喂奶,一會兒又彎下腰從嬰兒車下拿尿不濕。張玉和來自四川成都,兩年前,小女兒生了孩子,她離開了生活近70年的老家,不遠千里來到北京,幫閨女看孩子。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涌入大城市定居、生子,看孩子等任務常常就落在了年邁的父母身上。正如被稱作“北漂”“滬漂”的年輕人一樣,這些老人也有了一個代號——“老漂族”。據統計,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約1.44億,其中“老漂族”占到近10%。隨著人口流動性的增大和老齡化趨勢明顯,“老漂族”估計還將越來越多。
張玉和說,光在她們小區里,就有將近100位“老漂”,絕大多數是幫孩子帶孫輩。年過古稀的張玉和,每次彎腰抱外孫女都會氣喘吁吁,但她臉上總是掛著微笑:“累點不算啥,看到我的小外孫女一天天地長大,開心!”快樂的原因總是很簡單,但快樂背后,也充滿各種無奈。張玉和的老伴身體不好,目前獨自住在四川。一起生活了近50年,老伴兒的生活一直由張玉和照顧,突然分開,二老都覺得很不習慣。但無奈,這邊有小的放不下,她只能委屈了老伴兒。
夏天傍晚,小區里的“老漂”們都會聚在涼亭聊聊天。時代變化太快,他們曾經照看兒子、女兒時用的“土”方法,已經不適用照看孫子、孫女了。來自湖北的陳大爺舉例說:“以前給奶瓶消毒,放熱水里燙一燙就夠了唄。哪像現在啊,這個消毒水、那個消毒液的,步驟錯了都不行。”
陳大爺有一子一女,去年各有了個胖小子。這本是喜上加喜,結果犯愁的事兒也一起來了,家里的兩個孩子都想讓爹媽來幫看孩子。最后老兩口商量好,陳大爺來北京替閨女看,老伴留在湖北替兒子看。“我哪帶過孩子啊!剛開始過來尿都把不好,弄自己一手不說,把外孫也弄得不舒服,哇哇直哭。”
年紀一大,難免鬧點小病小災。來自江西的胡敏,有十幾年腰椎間盤突出的老毛病。來北京照顧小孫子的兩年間,小病小災一直沒少鬧。胡敏說:“能自己到藥店買點藥吃,就不去醫院,免得讓兒子跟著操心。而且,我們外地人的醫保卡在北京用不了,醫保報銷還得回老家去報,特別麻煩。”有些時候犯了腰疼,胡敏甚至都不敢告訴兒女,自己強忍著。
由于戶籍不在本地,他們不僅難以在當地報銷醫保,領取養老金也很麻煩。不少老人表示,老家發養老金的部門定期要驗證領取者是否在世,有的直接要求回去見本人,有的要求拿指定日期的《人民日報》拍照,還有的要求通過QQ視頻聊天確認,否則養老金就可能暫時停發。通過養老金賬戶異地取錢,交的手續費也讓“老漂們”心疼。一位老人說,春節時他從銀行取了8000元,手續費收了80元,“都是同一家銀行,在老家存的,在北京取,收這么高手續費真是太多了。”
“老漂族”們也格外羨慕本地的老人,因為他們擁有外地老人所享受不到的政策福利,比如坐公交持老人卡不用自己掏錢、許多收費的公園可以免費進。政策保障的不足,讓“老漂族”心里有諸多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