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傾聽城市心聲,洞察時代走向,當好市長顧問。本欄目特邀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權威領導和專家作為特約顧問。在我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您有什么問題,可以隨時聯系我們。
聯系方式:
郵箱:chengshihua@mail.cin.gov.cn,chengshihua@ciudsrc.com,
電話:010-58934627,58934651
針對大家提出的一些問題,本期我們選取了關于中小城市在發展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三個問題,請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主任研究員李津逵顧問作答。
本期顧問:李津逵——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戰略咨詢委員會副主任、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主任研究員
主持項目: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江蘇、重慶、福建、云南、山東、廣東等一些地區開展城市化咨詢顧問工作。2000年創辦綜合開發研究院城市經營研究中心,主持的城市戰略與城市經營研究咨詢項目有:《漳州市城市化戰略》、《廣東工業設計城發展規劃》、《順德新城區發展策略》、《重慶永川市城市化發展戰略》、《山東德州開發區發展戰略》、《長沙縣星沙新區產城融合戰略》等。
提問1:由于資源分配的不均,優質教育、醫療資源高度集中在大城市,大企業大公司都集中在特大城市,造成中小城市人才外流,讓人們都往大城市移居。請您給我們支支招,中小城市發展的出路在哪里?
李津逵:對中小城市發展的出路,我想說“酒香切莫多摻水”。如果把人均城建投資比做酒精,那么,直轄市里人均擁有的“酒精”是中西部縣城的至少5至10倍。在同樣的人口密度之下,縣城建設的酒濃度相當于北京、上海摻了五到十倍的水,試問,這酒還有味道么?別忘了,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區的人口密度都超過了每平方公里2萬人,假如我們的縣城再貪大,把人口密度降到每平方公里幾千人,城市之酒的濃度可想而知。
中國的財政體制是下級服從上級的中央集權制,級別越高的城市擁有越充足的財政資源,這就如重力法則一樣不容置疑。基層政府——沿海的鎮街政府和中西部的縣政府,在整個行政體系中處于最底端,是名副其實的“小政府”。要想讓自己治下的人民享有較高水準的城市服務,就千萬別做大城市夢,而是要千方百計地把城市做精,讓城市小而精。
城市如何做到小而精?深圳的蛇口就是一個值得參照的典型個案。其經驗是,組團發展、致密街區、緊湊布局、混合功能、產城融合。
提問2:如今,“城不像城”是許多地方的城市建設的通病,投資很大、建設標準好像也不低,為什么就沒有城市的感覺呢?
李津逵:關于這個問題,我想說的是城市規劃不要貪大。我們現在的許多基層政府在規劃城市時盲目地貪大,人家20平方公里,我就要50平方公里。而且,不分時序做一個全域的、終極性的總規,把城市功能在數十平方公里內布滿。結果,基礎設施建設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城市建設如羊拉屎,這里一點那里一點,稀稀落落,永遠像個城鄉結合部。試想一下,如果把這些建筑集中地放到一起,將會是另一番景象。
貪大的城市勢必用地粗放,河北某縣政府招待所的院子有8千平方米,面積超過了像赫爾辛基的白教堂廣場、斯德哥爾摩的海濱廣場等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城市廣場。
貪大的城市勢必尺度夸張,上下班、上學放學、買東西、與朋友聚會等都要開車,結果必然造成高峰擁堵、沿街停車,小城市害上“大城市病”。
其實,歐洲在工業化之前的歷史上,最大的城市羅馬也不足15平方公里,就算在今天你去歐洲,依然能看到那些在古老的城墻范圍之內的老城,一般也就是幾平方公里的步行距離。在人們的步行距離之內,有大學、教堂、市場、廣場、音樂廳、博物館、紀念碑、公園,這樣的城市難怪魅力無窮了。
提問3:大家都感到,真正有質量的城市化只集中在以北、上、廣、深為首的十多個特大城市。請問我們中小城市該怎樣提高城市化質量呢?
李津逵:這個問題中提到的中小城市,往往僅僅是一個工業區。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大城市爆棚、鄉村凋零、工業區害上“富士康病”,可以說是“三極”困境。出路在哪里?我們沒有辦法遏制大城市、也不應讓農民工回流鄉村,出路就是要讓全國近萬個工業地區轉變成多功能綜合性的小城市。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以特殊政策建設了一系列的特殊功能區——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等等。所有這些區,以及以這些區為載體的百強縣、百強鎮,都是工礦地區,而非城市。這些地方產業單一,因此就業結構單一、收入結構單一、知識單一、服務業業態單一。既沒有多樣性的社會生活,也沒有可持續的發展動力。它們很像是為了奪金牌而專門訓練出的運動員,除了單項比賽技能超強之外,缺少全面發展的素質能力。
如何將工業區轉變成為多功能綜合性的小城市呢?我提出如下三條建議:
首先,以城育產,就是以致密的城市街區培育多樣性的產業。什么是致密的街區?美國的費城、紐約、上海的浦西、天津的和平區,都是致密的街區,四條街道圍合的街區面積不會超過2萬平方米。在這種街區中,擺上標準的工業樓宇,放進與城市生活可以兼容的生產線。隨著城市發展成本提升,這些工業樓宇會變身為商場、寫字樓、酒店、創意工作室等等2.5產業或第三產業的空間。
第二,以產促城,就是以多樣性的產業促進多樣性的城市。招商引資和培育產業時不要眼睛僅盯著五百強、大企業,而是著重培育多樣性的產業。產業有了多樣性,就業、收入、消費偏好等就有了多樣性,城市的業態就會豐富多彩。從對城市多樣性的促進角度來看,一百個億元產值的企業好過一個百億元產值的企業。
第三,打破圍墻,就是要營造適合城市社會發育的土壤。中國歷史上曾經擁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如唐朝的長安、宋朝的汴梁、明清時代的北京。但是,坊巷格局與四合院結構阻隔了人們的社會交往,故而中國的城市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未盡人意。城市中圍墻的長度與文明的高度成反比,西歐、北歐的城市中心卻看不到圍墻。未來在中國,哪里能建設一座沒有圍墻的城市,哪里就有希望了。
打破城市中的圍墻,首先要打破精神上的圍墻,讓社會各階層、各群體相互來往、交流、溝通。通過各種群眾性的活動讓企業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發育獨特的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