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擁堵是城鎮化不可回避的病癥之一,卻不應該成為看似無解的命題。“紅燈停,綠燈行。”似乎婦孺皆知,但這句話現在好像只是用來教育幼兒園的孩子們的,連教這句話的“師長”都未必能做到身體力行。有的人上班可以遲到,上課可以遲到,約會可以遲到,但搶行馬路、搶行紅燈絕對不甘人后,只爭分秒。
筆者在某高校就職,校西門口就是十字路口,由于這幾年來往行人、車輛越來越多,便安上了紅綠燈。可平日除了汽車之外,行人、非機動車似乎都對紅綠燈信號幾乎熟視無睹,經常人車爭道,出現塞堵。盡管這些行人當中不乏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甚至不乏教師、教授。十幾年前機緣巧合隨兩位媒體老總出國,行程有九天,其中只見過有兩人橫穿馬路。第一次看到的是一位上了年紀、拄著拐杖的殘疾人;第二次是我們一行三人,因為其中一位老總堅持不愿繞100多米走人行道,只好硬著頭皮跟他亦步亦趨,遠處駛過的公共汽車司機放緩車速,并用手指點著我們。我不知道通行的二位作何感想,反正我臉臊得啊……從此過馬路都自覺走人行橫道,堅決等紅綠燈,心想反正咱凡夫俗子,搶那幾分鐘也干不了什么豐功偉業。只是現在每當我在那個高校西門過馬路堅持等綠燈時,不僅很少發現有人作伴,招來奇異和詫異的目光倒不少。雖然表面淡定,但心里卻在想,守規則是公民應有的守法意識,現在反而需要甘于忍受被鄙視為傻X的定力。來自老家作小買賣的鄉親跟筆者上街,碰上他們隨意穿行馬路或行紅燈,一般都會勸阻。大概他們都還認可筆者當年在老家高考過關斬將的“威名”,能聽得進去,忍住搶行的沖動,但也會帶著蔑視的口吻說筆者過于迂腐,“在這里又不像老家,沒人認識我們,怕什么?!”在他們看來,在陌生的社會里,盡可以大膽跨越在鄉村社會里會涉及臉面的小節。而在老家,因為都是鄉里鄉親,低頭不見抬頭見,一有小過便會招來非議,全家乃至全家族都會受累。
陌生感不僅使都市里的人習慣于自我為中心,也變成了人們掩飾自己的無形鎧甲,對于看似可有可無的規則都可以由無知進而無畏。行人有如此想法,駕車之人又如何呢?實際上,每個坐在駕駛室里的人,便如同在這陌生人這層無形鎧甲之上又套上一層堅硬的鋼鐵護殼。所以端坐在駕駛室里的人一旦搶行膽子更“肥”,因為在車里臉紅都不怕別人看見,只要不出事也沒人較真去記他的車牌號。按照駕校教練的要求,遇到有紅綠燈的路口時,即使是綠燈,也應該減速慢行,觀察左右方向沒有異常情況下勻速通過。但現在細心觀察,會發現駕車的人如果看到前方路口的綠燈亮著,感覺距離差不多的,絕大部分都會加速搶行。如果勻速到達路口時剛好紅燈亮起,一定都會覺得冤得慌,而且也擔心被后車的司機罵面、傻X,因為平時多半自己就這么對待前車的。正是這樣的心理作怪,使得繁忙的十字路口常常成為交通事故與交通擁堵的多發地。
也有人拿人口多、車多說事兒,其實也不盡然。在歐洲的圣馬力諾,人口2萬多,卻擁有各種汽車5萬輛,而且由于風景秀麗,每逢旅游旺季時街道更是人如潮涌,車流不息。令人驚嘆的是,在這里雖沒有一個路口設有紅綠燈,卻保持道路順暢,極少出現堵車現象。究其原因,關鍵就在于圣馬力諾把所有的道路幾乎全部設計成單行線和環行線,駕車人如果不進家門或停車場,一直開到底,就會順著循環線路自由往返;在交叉路口,駕駛人員均自覺遵守小路讓大路、支線讓主線的規則,不用設置信號。各路口上都標有醒目的“停”字,凡經此匯入主干路的汽車都必須停車觀望等候,確實看清干線無車時才能駛入。更為關鍵的是,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已成為這里每個人的習慣。
在規則的邊界尋找模糊的變通與潤滑,似乎是咱們大多數人最擅長的思維。許多人批評中國人缺乏規則意識,一旦自己碰上規則就會尋找變通,以占盡規則之外的便宜。結果是一時一人的便宜,卻綁架了全社會一起吃虧。其實,我們不缺乏規則,只是缺乏對規則的敬畏。諸多的城市病固然是需要更多的有“良心”的硬件來調理,更需要每個人的“良心”來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