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一屆中國城市化論壇上,記者結識了英國著名規劃建筑師衛百瑞(Berry d Wilson)先生。衛百瑞很敬業,在考察平泉縣城市建設的過程中,他不顧路途顛簸,一直在筆記本上、地圖上記錄平泉的地形地貌等信息。最讓大家感觸至深的是他那時時見于行動的環保意識:當看到有人踏入景色如畫的遼河源頭國家級森林公園時,他立刻上前勸阻,“如果每一個來訪者都踏入其中,今天我們就看不到這么美麗的景色了”。
記者了解到,衛百瑞先生在中國發展已經10多年了,那么,這個藍眼睛的老外是如何看待行進中的中國城市化的呢?
城市規劃要摒棄傳統模式
衛百瑞直言,從1996年第一次到中國來,感到在近二十年來的初期,從規模、位置、外型來看,個別城市的陸續發展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迅速出現的高大、閃亮、零星的大樓,因其設計、工程質量及功能的缺陷,也未能提高中國城市的質量。其后,未經規劃的城市發展又被迅速制定的城市分區規劃的迅速發展所取代。然而這些規劃的質量或適宜性令人質疑,因為這種快速的發展忽視了城市新居民的所有潛在的需要,并且已經證實不能滿足成長中的21世紀的城市未來的需求。
他對中國因急于發展并未汲取其他發達國家發展過程中的教訓,并且在更大規模地快速重復著犯過的錯誤,尤其是中國在過去10年所建造起來的建筑物壽命短暫(大概只有20年)感到遺憾,認為中國在下一階段的發展必須達到更高的期望值。基于國外的規劃概念已經變得更豐富多彩,包括新的城市化主義、保護性發展、交通導向發展、共享空間和綠色設施規劃,并且側重于提升居民的健康和生活形態,包括全社會所關注的降低能耗等問題,以及未來幾十年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應當有個新的觀念,衛百瑞認為,今天創造新城市發展的最大的努力是超越最好的設計和規劃,突出如下主題:社區的繁榮、社會平等、地方特色、可負擔以及教育。“因為我們不是僅僅對問題的回應,而應當根據中國目前這種獨特的現狀來進行設計。”
據此,他表示,規劃新的城市發展需要擯棄傳統的模式,想法要超越條條框框的約束。每個城市最需要的是評估該城市已有的價值,實施保護文化遺產和自然資產的措施。隨后將其與綠色基礎設施和水資源合理利用的戰略聯系起來,利用城市經長期發展業已形成的現有資源來指導和勾畫未來的發展。
對于所有的發展中的城市來說,衛百瑞認為最重要的是關于城市的自身特色和發展的觀點在第一階段已經展開了,它會預期未來幾代人的需要,應該代表所有市民的呼聲和利益。目前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提高公眾的意識,教育全社會人民關于保護能源、物資、文化和環境的重要性。
他進一步闡釋說:“任何的記錄和照片都無法代替真實的東西。我們知道,上個世紀中國失去了無以數計的文化遺產。不僅如此,整個社會還失去了理解和認知文化遺產價值的能力。如今的這一代希望所有的東西都摩登,無法理解缺乏品質和多元化與在隨意拋棄物質的社會里拋棄現存資源的陋習一樣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中國急需通過從教育草根階層開始,對整個社會灌輸接受、保護歷史遺產的理念。”
從政府層面來說,他認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將歷史文化遺產評估的流程從經營管理決策流程中分離出來,開發指導保護行動的保護目標或政策,在管理機遇和制約因素中,選擇合適的保護程序來保護某地的重要的價值,包括保存計劃、策略和通過立法工具進行保護,監督并評價行動的實施,并回顧保存計劃或策略或立法保護的有效性或其他機制等。
建設多元化社區,提供高質量、可負擔的房屋對于當前中國政府大力建設廉租房、保障性住房、經濟適用房滿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衛百瑞表示贊賞,但他提醒這類住房也同樣應當有著優良的質量,因為“不論收入高低,所有的市民都有權利居住高質量的房屋”。而對于近年來中國許多城市邊緣建設了大規模的孤立的住宅小區,由此產生了長途旅行去工作的需要,再加上相應的公共交通設施沒有建立起來,幾乎完全依賴私家車,帶來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化病”,以及新的住宅小區常常專注于有限的目標市場,通常是中高收入的白領階層,這讓許多現有的市民難以負擔高房價,更不要說那些剛從鄉下出來的新生勞動力了,衛百瑞建議中國的城市在今后的發展中,要在提供不同價格住宅的同時,考慮交通和入學便利、工作機會的平衡,同時注重建設多元化社區,以避免貧民窟的形成。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包括不同的收入、年齡和教育層次的社區。社區要綜合地配置學校、住宅、辦公樓、商店等功能,將居住區的開發與就業機會的創造協調起來,同時確保交通和入學的便利亦是衡量協調的一部分。”此外,衛百瑞還建議在社區的建設中要注重集成的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他介紹說,在北美、歐洲和澳洲等地的政府部門,綠色基礎設施的規劃如今是非常普遍的。綠色基礎設施可以說是包含了一個多功能的綠色網絡,該網絡為新的以及現存的社區提供了其將來所需要的高質量的自然環境。并且它還可以促進社區意識,幫助減少犯罪、恐懼犯罪的心理以及孤僻的行為,提供鍛煉、體育運動等機會,增加社區交流和文化多元化。建立多層次交通系統
“20世紀末期,汽車使用的飛速增長使得大多數美洲和歐洲的城市變得交通阻塞,今天,我們在中國的一線城市看到了同樣的事情在發生。” 誠然,自從世界范圍內形成小汽車進入家庭的浪潮后,交通擁堵就成為許多國際化大都市現代化、城市化和機動化過程中難以逾越的階段。至今,交通擁堵一直是困擾所有大都市的世界性難題。
在衛百瑞看來,街道在傳統上是社區的中心,是小孩們可以安全玩耍的地方,是人們見面和交談的地方,走街串巷的小商販工作的地方。在街道上行走的自行車、行人、馬和車等都是慢慢地穿行。然而,汽車完全改變了城市和街道的功能,不僅占領了所有的街道,而且讓街道失去了其原來的社交功能,成為了人們溝通和社交的障礙。
他說,過去幾十年的經驗讓那些國外的城市重新審視汽車帶來的利弊。這些城市已經意識到,興建大量的公路實際上鼓勵了車流量的增加,卻降低了城市的價值、特色和可居性。如今新興的潮流是,不論在城市中心還是在郊外居住區,限制車流的快速行進,回歸道路原來的通行用途。
Shared Space是一個歐洲項目,其目標是為公共空間的完備尋找新的規則和方法,該等規則和方法是以人及其周圍環境為本而不是以汽車為本。新的規則已經在荷蘭、丹麥、德國、英國 、比利時等國家的7個城市開始試驗。鑒于中國的城市化正處于超速發展的進程,同時,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正以30年至40年的時間完成了發達國家百年的城市機動化過程,衛百瑞建議中國的城市交通要為未來幾十年的發展進行有效的設計規劃,一方面城市規劃要考慮在步行距離范圍內提供工業、商業、教育和住房來減少交通沖突,實際上,這是降低碳排放量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另一方面,城市規劃急需集中精力建立一個多層次的交通聯接模式,以應付可以預期的大量涌入城市、不可能擁有私家車的農民工,并且盡力限制汽車的擁有和使用。
他批評北京、廣州等大城市實施的“車牌”單雙號行駛的規定不僅不會緩解交通壓力,而且會更加導致購車人數的成倍增長。他認為可以考慮實施一些措施如鼓勵人們搭順風車和建立拼車網,或提高購車稅等來限制購車人數。
就當前中國高速鐵路的飛速發展,衛百瑞則建議,政府及相關部門在規劃和推進過程中,要將高速公路與當地的鐵路、輕軌、地鐵、公交車、出租車、出租自行車等各種交通工具連接起來,“因為一個高效、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交通系統是未來城市運營的基礎和保障”。衛百瑞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