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發布的社科院藍皮書《形象危機應對研究報告2013-2014》稱,官員形象危機呈“多元高發”態勢,群眾認為2013年形象最差的官員群體依次為:城管、學校領導、醫院領導、村干部、警察、國企領導和民政干部。(5月28日《京華時報》)
對官員形象最差群體,社科院用藍皮書編制“排行榜”,這看似彰顯了由第三方綜合研究得出結論的公正性,但還像是落入了演藝界以粉絲決定排名的窠臼。在資深“看客”眼里,這些“排行榜”都不是“選手”實力的真實體現,而是在相關互動中建立的“人脈”。
可不是么?按照官員形象最差群體的排名,一眼就能看出,與老百姓打交道越多的部門,“人氣”就越高,城管名列榜首就理所當然了。因為,城管和社會底層的“親密關系”,已經發展到肢體接觸了,“人氣”能不高么?而官員形象最差群體的排名,就最需要這種人見人恨的怨氣。
縱觀從城管到學校領導、醫院領導、村干部、警察、國企領導和民政干部的排列,不難發現,隨著這些單位或部門與社會接觸面的距離越近、范圍越廣,“得票率”就越高。這就讓那些在廟堂之上,遠離百姓生活,不顧百姓痛癢,一門心思權力尋租的腐敗官員,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因而榜上無名。
其實,城管名列官員形象最差群體榜首,是再一次喧賓奪主。為何說“再一次”?因為城管包羅萬象的管理職能,就是在各個相關部門中喧賓奪主。比如暴力驅趕攤販,其中的執法依據至少涉及到土地、工商、衛生等,然后才是市容,但由于城管的沖鋒陷陣,與相關社會群體頻頻結怨,這不等于在為評比“官員形象最差群體”爭“選票”?而那些相關政府部門,倒落了一個清閑。這是不是有點“多做多錯,不做不錯”?
當然,以城管的名聲,名列“官員形象最差群體”榜首,也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但這份“藍皮書”,作為應對官員群體形象危機的依據,可能是舍本求末了?!肮賳T形象最差群體”排名,看上去來自“群眾意見”,但在對權力監督的逼仄空間里,若要讓普通百姓對官員形象作出具體評價,往往是片面和膚淺的。這就使得有關如何改變官員群體形象,提高官員素質的政治命題,變成了一次有關干群關系的“315”。
學校領導和醫院領導在最差群體中名列前茅,就說明了這本“藍皮書”,最多是本“意見薄”。教學和醫療,事關百姓切身利益,對百姓生活來說,是最傷不起的。來自這方面的“群眾意見”,當然是很占“票數”的。然而,作為社科院藍皮書,怎么可以把一種體制的缺陷造成的民生苦痛,簡單地歸咎于官員形象?難道校長和院長的形象改變了,教學和醫療存在的問題就解決了?
看看,在公眾對官場腐敗深惡痛絕的社會情緒下,一份有關“官員形象最差群體”的“排行榜”,名列前茅的竟然沒有一個像樣的政府部門。難道經常以“臨時工”充數的城管,成了權力腐敗的罪魁禍首?這些“臨時工”,不但成了官員,而且組成了形象最差官員群體?這樣的“官員形象最差群體”排名,勢必會掩蓋官員形象危機的實質,不利于深化端正黨風和干部建設的嚴肅政治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