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不少地方一味追求城市的“做大”、“做強”,恨不得一天建成羅馬城。有關機構發布數據顯示,國內有655個城市號稱正“走向世界”,以國際化大都市為建設目標的城市超過200個,對于這些口號人們似乎已經習以為常。一些城市的發展被速度上的快、形式上的大和表面上的美所左右,與此并不協調的是,不少城市內在品質距離“優”字相距甚遠。
在人口密集、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公共設施集聚、市場高度繁榮的表象之下,還潛藏著不少并不那么美好的東西——看環境,空氣質量難言清新,藍天白云已成了稀罕物,霧霾倒成了不少城市的“常客”;看交通,限號、限行、提高停車收費、發展公交系統、把路面拓到上百米寬,但“蝸牛車”依舊滿街爬行;看城市建設,疏通溝渠,改造管網,“馬路拉鏈”頻繁開合屢惹人煩,“逢雨必澇”已成常態……
導致這些問題的重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重“面子”輕“里子”的城市建設方式。不少地方在城市發展中,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城市建設哪個方面的問題,還沒有從認識上真正解決,重表面輕內在、重形象輕功能、重短期輕長效,與熱衷于大都市戰略、動輒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建設目標相比,與城市地面建筑的不斷推陳出新相比,與城市地價、房價的不斷提升幅度相比,一些地方對事關城市長遠發展的“里子”工程,無論是關注的程度、還是投資的力度都遠遠不夠,城市外表的光鮮,難以彌補城市內在的缺憾。這種重“面子”輕“里子”的建設方式,危及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亟待盡快改變。
城市發展,品質比速度更重要,內涵比規模更重要,比起高調的“高、大、洋”的城市風貌更重要的,還是潛心修煉城市發展的“內功”。只有修好“內功”,才能在“做大”、“做強”的路上走得更遠。這就要求決策者要樹立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理念,正確處理好城市建設“里子”和“面子”問題,堅持形態構建與強化功能并重、營造環境與提升品質并重、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并重,著力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高公共配套服務能力,強化空間的有機聯系,增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一句話,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撐起“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