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北京市法制辦公布了2014年市政府立法工作計劃,涉及55項內容。在今年力爭完成的12項立法項目中,備受關注的基本住房保障條例(草案)就在其中。《基本住房保障條例(草案)》擬規定,申請保障房不再審核收入情況,而以有無房產作為申請依據。同時,非京籍人群擬納入保障房申請范圍。(5月21日《新京報》)
作為戶籍福利的一項重要指標,地方保障性住房一直以來都是外來人口心中的痛,北京此次公布的《基本住房保障條例(草案)》擬將非京籍人群納入保障房申請范圍被外界解讀為北京打破戶籍藩籬的第一步。然而在政策尚未公布的今天,筆者認為,鮮花自然是要奉上,但警鐘也需敲起:北京歷來作為政策的風向標,如果第一步不走穩,那對后來者,將是一個重大的打擊。
戶籍政策在中國牽涉到太多的利益,既有教育、醫療、住房、養老這些看得見的福利,更有地域和文化上的隱性福利。而另一方面人口的流動加快,亟待打破戶籍的藩籬,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末全國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89億人,流動人口為2.45億人。如此巨大的流動人口,也必然會涉及復雜的利益。
事實上,在新聞剛出,網上質疑擔憂之聲就甚囂塵上,主要的觀點集中在目前北京保障房的輪候家庭還有10多萬人,大幅增加一批人進來,住房保障的壓力會驟然增大。誠然,在此次北京的住房新政中,驟然增加的非京籍申請人口無可避免地要擠占部分戶籍人口的資源,這也是在網絡上遭受激烈反對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對政府的考驗也大大增加,政府不僅要增加保障房的建設投資,以及龐大的后期管理。更要負責把每一步的腳印清晰地向社會公布,消除利益既得者的疑慮,換取全社會的支持。
往更細的方面講,北京在執行政策的時候,還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上,要信息公開,做到清楚透明;其次是在申請人的資格審定上,要一視同仁,不能劃分三六九等,造成人為的不公;再次是在項目的建設上,不能因為增加保障房的數量而降低質量。
改革的沉疴在于總有一批既得利益者在阻擾,他們對新政虎視眈眈,只要你稍有一步沒有走穩,就會適時跳出來反對。北京在新的住房申請政策實行時,一定要踏實走好第一步,讓挑剔者無可挑剔,讓懷疑者無可懷疑。
戶籍的改革不在一朝一夕,結合中國國情,那種企圖畢其功于一役的一攬子方案是行不通的,北京的做法其實值得向全國推廣,這種漸進式地改革,一步一個腳印,抽絲剝繭一般,到最后自然水到渠成。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確實需要走穩,這不僅僅關系非京籍人士的住房,更關系著2.45億游離于城市戶籍人口的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