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4月17日電(記者呂曉宇、王井懷)曾經廣受關注的武漢公共自行車項目近日陷入“車輛少、租車難”甚至部分站點荒廢的地步。在此之前,最早起步的北京等城市,公共自行車也漸漸淪為“雞肋”。而作為后起之秀的太原市,發展公共自行車僅兩年,目前勢頭良好。
“太原模式”能否趟出一條新路,讓公共自行車走得快、騎得穩?
“污、堵”逼出來的公共自行車
太原市公共自行車于2012年9月正式運營,截至目前,共開通服務點1120個,投入自行車約3.5萬輛,安裝鎖樁5萬多個,實現了建成區的全覆蓋。
據最新數據顯示,太原市公共自行車租騎總量達1.2億次,單日最高租騎超過44萬次,單車日均周轉最高達20次/車。這些指標均在國內排名第一。太原公共自行車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永旺說,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有國內30多個城市到太原“取經”。
“發展公共自行車可以提倡時尚、環保的自行車文化。”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研究所教授潘海嘯說,近年來我國機動車增速過快,造成了尾氣污染、擁堵等城市問題。在城市里穿梭的公共自行車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人們的環保意識,倡導大家低碳出行。
“太原模式”:全天候通租通還的獨立慢行系統
太原市公交集團董事長周齊說,與其他城市為解決“公交最后一公里”的想法不同,太原將公共自行車定位為獨立的慢行系統,它與軌道交通、公交車和出租車互有補充但又各自獨立。經過兩年發展,“太原模式”的思路漸漸清晰。
“太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提供全天候服務的城市。”太原市公共自行車服務公司辦公室主任李艷芳說,數據顯示,在零點到5點,太原市的騎行量約有2000次。“這說明在公交車停運、出租車大量減少的凌晨時段,公共自行車承擔了不少出行任務。”
同時,太原市還推出了“龍城單車”軟件。這款軟件采用實時地圖模式,標注全市所有服務點的位置以及可借車輛、可還車位等信息。據移動運營方提供的數據,發布9個多月以來該軟件使用量已經超過7.1萬人次,日均點擊量超過3萬。
趙永旺說,打造公共自行車獨立系統的前提是能通租通還,要想通租通還,自行車起步建設階段就得成網。為此,太原市頭兩個月便一口氣建設服務點近500個,覆蓋了主城區62平方公里,“成網后才能發揮自行車的潛力。許多城市沒有成功,一大原因便是自行車沒有成網,人們騎到目的地無法還車。”
打破“雞肋”之路還需多方助力
公共自行車在太原也遇到一些問題。“運營成本較大是我們面臨的一大問題。”趙永旺說,太原市公共自行車免費租騎率超過99%,這讓群眾得到實惠的同時,也導致每年運營費用缺口達4000多萬。
“每年太原市政府在財政上全力支持,解決了我們的后顧之憂,但公司更想自力更生。”趙永旺說,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公共自行車應該變“靠補貼”為“靠市場”,積極開拓廣告、景區收費等商業模式,探索公共自行車公司運營的長效機制。
“人為損害也是所有城市發展公共自行車時面臨的難題。”趙永旺說,公共自行車管理維修中心每天需修復、翻新故障自行車200多輛,其中人為因素所占比重很高。為此,太原市推行“黑名單”制度,把故意損壞公共自行車的人納入黑名單,沒收押金并在一定時間內禁止租車。“但是押金只有兩百元,懲戒效果不明顯。建議與銀行合作,把黑名單與個人信用記錄掛鉤。”
廣州市現代快速公交和可持續交通研究所工程師李珊珊認為,目前,“政府投入+國企運營”是相對較好的公共自行車模式,但這需要政府持續不斷的投入。畢竟太原發展公共自行車只有不到兩年時間,一些問題仍需解決。只有政府及時清除“路障”,公共自行車才不至于淪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