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不知不覺間已成千萬人口的城市,40年前建的廣州火車站,已不堪重負,更新換代順理成章。當然,作為城市記憶的標志性建筑,很多人戀戀不舍,更有人提出將廣州火車站“存檔”的愿望。而日前,副市長王東表示,在保護城市記憶建筑的前提下,廣州市其實東西南北都應該有火車站;旋即,媒體也透露,增城火車站已破土。
現有的廣州火車站運行之初,在廣州是大件事。當時的城市不大,人口也有限,春運和人群分流之類的事,根本不用想。當時火車站設計時,大概已有了新廣交會的構思(從海珠廣場遷址到流花賓館、友誼劇院一帶),所以,方便是第一選擇。當年火車站廣場可算是城市最大的公共廣場,設計看上去是合理的,西面是省汽車總站,東面則是機場的候車點,往南則是以南方大廈為代表的老城區商業旺地……當年的廣州人徜徉在新落成的火車站廣場上,頗有些走在“天安門廣場”的意思。殊不知,后來的火車站廣場被周邊的單位分割,廣場的意義也不再存在。
其實,對于廣州更有城市記憶意義的火車站,還有已消失的廣州南站、西場貨運站,等等。由于種種原因,那些車站都沒能留下來,連歷史的象征性碑文也難見。老火車站留不下來,當然很好理解,由于城市擴張,原火車站地皮自然是旺地,既如此,誰又舍得拿出來為歷史服務?
如果說原火車站的去與留,是個有沒有城市文化記憶觀念的問題,那么,新火車站怎么建,就直接銜接城市的未來了。王東副市長提出的東南西北都應有火車站的觀點,顯然是明智和現代的規劃觀點。長期以來,在建交通樞紐的時候,我們都希望建一些所謂的標志性建筑,來展示自己的“高大上”情結。然而,為了解決春運人群分流問題,廣州火車站可是吃夠了苦頭,正因為它是唯一的火車站,所以,整部春運歷史,不得不以這里為舞臺展開。可以說,如果廣州火車站真有歷史記憶的話,上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前十年的春運,就是其“歷史記憶”的最深刻的痕跡!
可見,我們的城市真的不能再抱著唯一或者最大樞紐這樣的觀念,總想以歷史性建筑來解決動態的現實人群服務的問題。事實上,廣州市應該按照自身的輻射方向,建立不同層級的交通節點,這些節點以便于分流人群、便于人們往返、便于物流的交互流通為原則。由于土地財政的思維影響,在相關規劃決策中,人們總認為只要有大型樞紐的規劃存在,就一定能推高地價。實際上,地價可能上去了,但政府未來的支出,同樣也會因這些大型樞紐的伺服成本而大大增加。互聯網時代,我們的政府還是熱衷于搞這個城那個城,其實就是這種思維作祟。為了亞運會,我們建成了許多大型建筑,但維護成本,卻是一種不可承受之重,就是令人扼腕的例子。王東認為廣州城應當東南西北都建火車站的觀點,其意義不僅于火車站,更在于這位分管規劃的副市長的看法,也許能令廣州決策層對城市拍板時更加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