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市政協大會上,有政協委員發言提到“文化所創造的價值,是提振整個民族的精、氣、神,而不是GDP。”這話講得頗有道理,獲得了與會者的熱烈反響。聯系到一座城市、一個地區,在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同樣需要凝聚起社會的正能量,提振市民公眾的精氣神,展示城市良好的精神風貌。如何有效地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打造積極健康、具有鮮明特色的城市文化。
縱觀這些年,浦東新區在城市文化建設上做出了一些嘗試,為打造城市文化的實踐提供了有益的探索,頗有議論一下的必要。
打造城市文化應該成為政府的重要議題。這些年來,浦東新區的領導層始終秉持文化建設與經濟同步發展,“經濟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同步提升的發展理念,明確了“人文浦東,文化興區”的發展戰略。把新區的文化設施建設和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放在重要位置,積極為百姓提供優質、普惠的公共文化資源和服務。形成“各有梯度、功能互補”的思路,既協助舉辦“書香中國——閱讀引領未來”2013中國圖書館年會這樣的國家級盛會,也精心打造全區性的公共文化服務品牌項目“浦東文化藝術節”,成為百萬市民參加的“大眾節日”。城市文化的“藍圖”豐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也塑造了改革熱土的精神形象。
打造城市文化應該成為思想文化工作者的自覺行動。清晰的指導思想需要具體的實踐,思想文化工作者就是實踐的生力軍。這些年,新區文化部門領導充分調動思想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為他們創造條件,為他們提供平臺。一大批畫家、作家、藝術家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熱情投入、發揮才智,創作出了許多如《追夢的人》這樣貼近基層、貼近群眾的“接地氣”作品。不少作品還在全國有影響的演出和評比中嶄露頭角。在各類演出、展覽、研討會、社區文化活動中都可以看到思想文化工作者的身影,他們自覺的追求結出了豐碩的成果:十佳優秀文化建筑、十佳文化活動品牌、十佳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十佳文化原創產品……既占領了文化陣地,又鍛煉了文化隊伍。正如一位有志的文化經營者說:“我們的理想,就是把藝術的殿堂變成藝術課堂,甚至人生課堂。”
打造城市文化應該成為全體市民喜聞樂見的舞臺。城市文化建設如果沒有社會各方和廣大市民的積極參與,就不可持續,就沒有活力,最終只能是政府部門的“自娛自樂”。在兩年前的首屆“浦東文化藝術節”上,浦東文化部門就提出了“需求導向、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營”的辦節理念,敞開大門歡迎民間文化組織和機構的積極參與。話劇藝術吸引“白領”,高雅書畫走進校園,科技活動免費開放,群眾演出自編自導……許多“零門檻參與”的文化賽事,已經成了普通市民的熱切期盼。城市文化在“潤物細無聲”中發揮著巨大能量。
浦東正在創建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它將以前進中的城市文化為基點,構建與浦東發展戰略定位相適應的文化新格局,在上海塑造國際文化大都市進程中擔當新的重任。“十二五”的浦東,將不僅是金融及航運中心,更是文化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