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體化的消息算得上是近期的一大亮點,隨著通州副中心的敲定,保定臉被打得不是一般的響。實際上所謂副中心的說法,一定程度上是對于京津冀一體化的誤讀。
京津冀一體化,官方說法是協同發展的區域經濟圈。所謂的協同發展究竟是什么意思,這才是研究這一政策的根本。從政策的演變上來看,京津冀一體化的口號提出得非常早,然而真正得到實質性推進卻在今年。這種突然加速的政策導向背后,實際上暗示了京津冀一體化的真正服務對象并非是河北,依然是北京。
一體化的背后是政策的兩個要點:其一,緩解北京的大城市病;其二;治理北京的空氣污染問題。而這兩個要點很大程度上是相輔相成的。
從空氣污染的角度來說,北京一直在不斷采取各種措施進行治理,比如限號、限購、油品升級等等。然而最終的意義卻不大,這是為什么?實際上,北京的污染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河北,重工業圍了一圈,再加上北京地處平原,四周被山地環繞,缺少空氣流動,自然而然就形成了霧霾。數據顯示,北京近四成的污染物來源于周邊的重工業產業。北京要想真正地治理大氣污染,就必須區域協同作戰。可是如果真的拿掉了河北的工業體系,首都是保住了,河北就別活了。
因此,協同發展可以考慮的模式是:一方面,河北減少重工業,為北京的空氣治理做貢獻;另一方面,北京適度將產業轉移到河北作為補償,使得首都的城市功能得到疏解,人口壓力得以減輕。這才是京津冀一體化的核心所在。這其中涉及到產業梯隊的重新確立,以及自洽的產業鏈的完善。唯有如此,京津冀一體化才能打破城市發展的“囚徒困境”。
從這個角度來說,有幾點應當是非常明確的。第一,北京的重工業不會至少大部分不會以河北為目的地進行遷徙。第二,北京的核心功能——政治、文化、外交、科技,全部讓給河北也不太現實。第三,北京過于龐大的第三產業很可能將成為外遷的重點。至于通常意義上所講的醫療和教育功能的疏解,更多的可能將表現為從市區向郊區的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