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爹已去世25年,85歲的老娘如今頭發全白、脊背彎曲、滿臉皺紋,蒼老得就像村口的那棵老柳樹。這些年,她一人煮飯一人吃,倒也安閑自在。只不過,隨著年齡的增大,行動越來越難,她的家里也越來越臟亂,禾場上到處是雞屎,院落倍顯凄涼。
不止老家院落,其實整個村子如今也異常冷清。盡管農村里的空氣很清新,但村里的人越來越少,“空巢老人”和留守小孩成為最常見的家庭結構。
春節期間,“空巢”老娘的7個兒女,帶著孫子像小鳥歸巢似地回到了她身邊。那幾天老娘的精神特別好,圍著灶臺團團轉,一天到晚笑得合不攏嘴。春節過后,大家又像小鳥離巢般飛到了四面八方,老娘只能無奈地望著兒女們一個個“飛”走。
老娘一個人在老家守著兩棟房子,除了偶爾與鄰居打上一兩聲招呼外,只有對著墻壁說話。白天倒好,外面多少有些人聲氣;到了晚上萬籟俱寂,外面有了響動,她還得起身去看,承擔為兒子“看家護院”的責任。
以前,我們也曾把老娘接到城里生活過,但她總是感到不習慣,嫌城里的樓梯太高,車子太多,空氣太差。她認為城里規矩多,進屋還得換鞋,痰不能隨地吐;我們去上班后,她一個人待在家里,偶爾看看電視;她與城里人無法交流,城里人講話她聽不懂,她講話別人聽不懂,好像到了外國一樣。老娘在城里總覺得不自由,像被繩索捆著一般。每次,她住不了兩個月,就吵著要回家。
去年冬天,鄰村有一位“空巢”老人半夜下床上廁所,猛然栽倒在地,她喊天不應喊地不靈,最終被活活凍死在家里,直至第三天才被鄰居發現。想到這里,我馬上回家召開緊急家庭會議。圍繞一個議題:“空巢”老娘怎么辦?
我與愛人在城里工作,天天要上班;老弟一家在廣東做生意,忙得一日三餐都保證不了,“遠水”解不了“近渴”;老大與嫂子以前一邊種地,一邊照看老娘,現在卻要進城帶孫子。
最后,有人提議由二哥陪護老娘,給老娘買買菜、挑挑水、喂喂雞。二哥今年62歲,終生未婚,沒有什么經濟來源,一年365天守護著一口魚塘,晚上還睡在魚塘邊。經過商議,我們決定將二哥抽回來,幾兄弟每人每年付給他3500元陪護費。
協議達成后,我建議老娘與二哥不要分灶吃飯,可老娘說:“你二哥要吃硬飯,而我煮飯要多放點水,飯太硬了,下不了喉;他只吃葷菜,不吃蔬菜,而我以吃蔬菜為主”。我勸他們將就一下,最好在一個鍋里吃飯。二哥晚上必須睡到家里,如果發現老娘有任何異常情況,隨時報告我們,以便采取措施。
現如今,“空巢老人”并不只是我們一家面臨的問題,而是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隨著中國老齡化步伐加快,“銀色浪潮”將一浪高過一浪,其實,農村急需成立一些為老人服務的機構,比如成立“托老所”,將“空巢”老人安排在一起,確定專人照顧、陪護,讓他們能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