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這將是今后一個時期指導全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宏觀性、戰略性、基礎性的綱領,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一屆政府上任之初,外界就對城鎮化給予極大關注。這是因為城鎮化對經濟的提振作用巨大,而我國正處在國際公認的城鎮化加速階段。如何制定新型城鎮化戰略,新一屆政府將如何統籌推進城鎮化,這些都是輿論關注焦點。然而,與輿論的急切不同的是,中央政府并沒有迅速推出新型城鎮化規劃。一方面,體現了中央政府對待規劃的審慎態度;另一方面,也說明新型城鎮化規劃出臺的不易。在各種規劃中,新型城鎮化規劃出臺歷時較長,博弈較為激烈。這是因為規劃關聯面極大,各方利益都在其中,達成共識不易,但最終出臺的《規劃》仍然亮點紛呈,反映了城鎮化頂層設計的高水準。
《規劃》至少有這樣幾大亮點。首先,再次強調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是抽象概念,但在整個規劃中都有具體貫徹。比如,既然是人的城鎮化,就要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就要解決入城農民的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等問題。比如,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必須體現公平,那么就應該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戶籍制度改革就應該堅決推進,城市就不應該繼續沿用過度征地拆遷獲得農民土地的土地城鎮化方式。這些具體問題如何解決在《規劃》中都有詳細說明。
其次,《規劃》提出要建設七大城市群,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城市群,建立城市群發展協調機制。再次明確了我國城鎮化要以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城市群不再局限于以前的三大城市群,而是更廣地集中在東中西部地區培育一些城市群,比如像成渝、長江中游、中原、哈長等。具體而言,三大城市群要提質改造,比如說京津冀的城市群更多的是要提升一體化的發展水平,其他城市群要提高自身成長能力。《規劃》提出依靠市場力量和國家規劃引導,逐步發展形成若干城市群。也就是說,未來城市群的發展要讓市場力量說了算。政府在制度建設、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公共服務等方面予以推進。
第三,繼續把新型城鎮化中的人文自然要素放在較高的地位。去年底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公報提出,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些語言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規劃》指出,一些城市景觀結構與所處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協調,部分城市貪大求洋、照搬照抄,脫離實際建設國際大都市,“建設性”破壞不斷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個性被破壞。一些農村地區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區模式建設新農村,簡單用城市元素與風格取代傳統民居和田園風光,導致鄉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規劃》提出,要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歷史文化稟賦,體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態多樣性,防止千城一面,發展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
新型城鎮化規劃的難點是什么?簡單說,就是城鎮化所需資金的來源和使用方式的問題。由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報告》測算表明,目前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約為13萬元。《規劃》提出新一輪城鎮化率的目標: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要實現這個目標,大概需要13萬億元的資金,分配到六年中,每年需要兩萬多億元的資金。這不是筆小錢。如何籌集這筆資金?首先肯定要用政府的財政資金;其次要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到以前政府一直控制的公共設施領域,減輕政府的資金壓力;最后,可以適當使用金融工具籌集相關的資金。